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7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历史新跨越的一年。一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精心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依法加强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7.6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6%,装备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57%、33%、2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全年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预计达到3060亿元,同比增长8.2%;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重特大农机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随着农业劳动力结构快速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现在已经到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我们必须把农业机械化这件农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履行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
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跨过40%门槛,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40%以下,说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在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将呈现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农艺不断协调的态势。同时,中级阶段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经济障碍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
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认真履行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肩负的历史使命。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机械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第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机作业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有利于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修缮、河道疏浚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容整洁;有利于推动土地规模化种植、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要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工农差距,实现社会的全面小康。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
在推进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比较低,仍远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大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做到速度和质量、效益、安全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普及,让农民群众充分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加强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三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在大力发展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还要发展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机械化,推动农机服务领域前延后伸,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在保持较高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逐步改善农机装备总量中“三多三少”问题,促进各个作物、各个环节、各个区域的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要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机具逐步淘汰和更新,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形成协调一致共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局面。要统筹农业机械化推广、鉴定、监理、修理等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要统筹农机工业、科研、流通等支撑行业发展,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机械化技术资源,促进国内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三、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人口多、地块小,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能力很弱,这样的国情决定,每家每户买农机,既买不起也不经济。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解决好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的矛盾。
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好这个矛盾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市场带动、政府推动下,农民驾驶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收获作业,2007年规模达到40万台,范围扩大到全国。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所以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发展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利用市场有效配置农机资源,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在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二是坚持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坚持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大力开展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四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原则。发挥农民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同时,完善政府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坚持科学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阶段起点上,向新的高度继续迈进,广大农机工作者肩上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认真落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着力优化装备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切实加强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