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工业价格协会会长梅振新2月27日向记者介绍:“我国目前农机工业企业94%属于小型微利企业,仅有的7家大型企业和104家中型企业也都长期处于亏损边缘,这种状况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通胀压力较大的宏观环境下,新增成本如何化解值得研究,农机企业自行消化吸收的能力已接近极限。”
而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一处了解到,税率制定后不会再有变化,但可能会在政策方面对企业有所倾斜。那么,在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农机企业已经实行20%的税率的情况下,对占农机企业6%的大中型农机企业来说是否也可考虑实行优惠税率?
研发投入不足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告诉记者,尽管2007年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械保持较高的增幅,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和饲料加工机械增速较快,农机装备结构有所改善,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农机市场产销两旺。但是增速回落,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呈负增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高元恩分析:主要是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技术经济性能指标、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结构等较为落后,只相当于经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我国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产品相比,有2~3代的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企业积累少是农机工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梅振新看来,由于大部分农机企业利润率低,所以农机生产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根本无力开展研发活动,近年农机工业的研发投入所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非常严重,2002年开始低于机械行业的平均水平,2004年还不到机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而2005年和2006年这个比重继续在下降。
梅振新为记者展示的农机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和利润率情况表显示,在调查的包括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四方集团公司、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在内的17家企业中,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1%以内的有7家企业,17家企业平均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16%,与国外2%~5%的水平相差甚远。
对此,高元恩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直接作用于农机制造企业,有利于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农机产品依然在低价之路上徘徊,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小型企业效益普遍低下。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建厂,但吸引外资的速度依然比较慢。
面对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一些企业通过内部挖潜来降低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有少数企业通过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
梅振新告诉记者,由于我们的农机骨干企业一直在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下,所以他们降低成本只能靠内部挖潜,而个别小作坊式的企业为了与骨干企业争市场,不惜搞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如植保机械喷雾器的塑料药箱,随着塑料产品价格的上涨,个别小作坊就降低塑料的厚度,喷雾器掉到地上就会破裂,在高温条件下,甚至用手指就可以把塑料药箱戳破。犁铧的钢板厚度标准要求要达到5mm,个别小作坊则用2~3mm的钢板来替代,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人身安全。
发展机遇犹存
正如高元恩对记者所述,“农机工业目前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预计还将会有10~15年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0%左右。
高元恩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如加大对农户购置农机具的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机产品的购买、流通、推广和监理等环节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政策支持。
日前,记者获得一份《关于农机工业企业所得税执行优惠税率的报告》。从这份调研报告上看到,2001~2006年,我国农机工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幅度在20%以上,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2.68亿元,利润56.02亿元。
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7.6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6%。拖拉机保有量1834万台,增长6.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4万台,增长9.7%;大中拖配套农具293万台,增长10.7%;小型拖拉机1650万台,增长5.7%。联合收割机61万台,增长7.1%。农机装备结构有所改善。
梅振新表示,尽管如此,农机工业一直是机械工业中利润率最低的行业,农机工业中最重要的拖拉机行业销售利润率就更低。2003年前拖拉机行业长期亏损,从2003年开始有了利润,但销售利润率既低于机械工业的水平,也低于农机工业的平均水平。
期待税收支持
据了解,计划经济时期,在装备制造业中农机行业是国家惟一对企业生产用钢材给予补贴的行业,计划内钢材可达到全行业生产用钢材的50%以上,有效地弥补了企业不断增加的成本,缓解了农机企业的生存压力,体现了大力支农的国家意志。梅振新直言,实行市场经济后,由于面对的消费对象不同,与其他行业相比,公平竞争的条件严重失衡。
而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资源配置越来越依赖经济手段,成本驱动性转型不断加剧,价格形成机制完全有赖于市场,对农机制造企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以上问题的解决,除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和调整结构外,更需要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
梅振新表示,农机工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带有更多的“公益性”,经济效益低,但社会效益高,对待农机企业也应像对待农业一样,采取“多予少取”的优惠政策,以缓解农机企业的生存压力,鼓励企业支农积极性,保持农机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使其在加快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落实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此产生的寻租成本也让不少农机企业叫苦不迭,而一些农民也未能从中获得一分不少的政策实惠。“由于企业不得不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推广费,这样国家本来惠及农民的农机补贴政策的效果就打了折扣。”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
资料显示,农机生产企业近5年的销售利润率平均为3.12%,远远低于机械行业5.74%的平均水平,属于微利企业。梅振新指出,在农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735家中,有1624家企业属于小型企业,而另外111家大中型企业均为农机行业的骨干企业,多数除生产农机产品外,还生产工程机械等产品,农机产品销售收入一般占到企业总收入的50%~60%,因此对这些企业的农机产品也应考虑实行20%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税务系主任费茂清教授3月3日对记者表示:“在税法规定的基本税率的前提下,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征的政策。而对于资金的使用,国家应对资金用途进行规定,如规定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做到专款专用。”
梅振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06年农机行业实现利润总额56亿元,上交所得税18.48亿元(按33%所得税率计算)。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农机行业按25%和20%税率计算,应交所得税分别为14亿元、11.2亿元。可以看出,国家若对农机工业实行20%的优惠所得税率,每年国家对农机工业的支持资金不到3亿元,但这3亿元对于整个农机工业的发展来说却意义非凡。(信息来源:2008-3-13 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