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进而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自2004年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在于统筹兼顾。深入系统分析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发展需求,对于落实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及深远的意义。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果分析
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是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实施4年来效果是好的,其基本经验是将国家支持政策的基本宗旨和终极性意图具体化,实施有选择的补贴操作方法,强化了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按照2005年财政部和农业部两部联合印发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行“五制”操作方法,即补贴机具竞争择优筛选制、补贴资金集中支付制、受益对象公示制、管理监督制和成效考核制。“五制”不仅使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而且还有效地引导了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补贴机具竞争择优筛选的方法,使一些质量好的动力机械、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列入补贴目录,在近几年补贴资金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突出了补贴重点,保障了机具质量,改善了售后服务,彰显了补贴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26亿kw,比2003年增长了20%;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728.3万台、56.8万台,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15.7%和56.9%。2007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6亿kw,比上年增长4.6%,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834万台,增长6.1%,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61万台,增长7.1%。
二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提高幅度较大。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1部分:种植业》(标准号:NY/T1408.1-2007)计算,2006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6%,比2003年提高6.5个百分点;小麦主产省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快速推进,2007年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1%和44%,比2003年分别提高5个和21个百分点;玉米收获机械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7年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8%,比2003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三是增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源头的供给和服务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农机工业处于徘徊的状况,由于实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机具竞争筛选制,优胜劣汰,促进了农机工业产业重组和技术进步,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主要产品的生产集中度迅速提高。2006年,拖拉机产量排名前10位农机企业的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占总产量的89.6%。联合收获机产量排名前8位农机企业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0%,产销率达98%以上。农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加快了农机产品升级换代,拖拉机市场的热点产品已从2005年的51.5~58.8kw(70~80马力),提高到2006年的73.5~88.2kw(100~120马力)。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机产品结构向高效、优质、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机作业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以联合收割机为例,与人工收割相比,不仅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还可节省收获费用。2006年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每公顷可节省费用345元,收获水稻每公顷可节省费用225元。
由此可见,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20亿元,在目前农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强了农民购买力,使农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机械购置区域需求及补贴比例分析
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丘陵、山地和高原的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平地约占1/3。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约122047khm2,主要集中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约占近2/3,其它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1/3多。自然地形和气候的不同,形成了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区域特色,不同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研究不同区域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2007年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全国26个省区市的225个县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意向及选择条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达87.1%。根据自然条件,按照地形地貌将被调查县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及丘陵山区平原交错区3类区域,不同的区域对农业机械及其购置补贴比例的需求如下。
(一)平原地区。本次调查的县中共有62个属于该区域。由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面积大,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山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水平较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民最愿意购买的农业机械种类依次分别是大型拖拉机、旋耕机、中小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机、中型拖拉机、植保机械、小四轮拖拉机;最愿意购买上述机械的县的数量分别占调查县总量的85%,53%,47%,42%,34%,32%和26%。此外,麦草打捆机、投饲机、采棉机、棉花播种机等经济作物作业机具也深受农民的欢迎。总体上看,现阶段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耕作机械等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仍是平原地区农民需求的重点,但适合平原地区农民多种经营的小四轮拖拉机也有一定的市场。同时,该类地区希望获得30%~40%的购置补贴比例的县占32.2%,40%~50%和50%以上的比例均占21.4%。
(二)丘陵山区。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最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次调查有92个县属于丘陵山区。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该地区农民最愿意购买的农业机械种类依次分别是旋耕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小四轮拖拉机、植保机械、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全喂入式水稻收割机;最愿意购买上述机械的县的数量分别占调查县总量的66%,60%,55%,52%,42%,41%,33%和33%。除了小马力拖拉机、微型耕作机械等是丘陵山区农民首选的农机具外,像挖藕机、花生播种机、茶叶机械、烤烟起垄机、甘蔗收割机、大姜机械等适合经济作物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也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此外,小马力变型(多功能)拖拉机、深耕犁、排灌机械在丘陵山区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同时,该类地区希望获得30%~40%的购置补贴比例的县占23.7%,40%~50%和50%以上的比例分别占31.2%和40.0%。
(三)丘陵山区平原交错地区。属于该类地区的县共有42个,由于该类地区集合了丘陵山区、平原这两大不同地貌的特点,因此其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既有平原地区农业机械需求的特点,又有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发展的特色。调查结果显示,该类地区农民最愿意购买的农机具种类依次分别是大型拖拉机、旋耕机、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中型拖拉机、中小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最愿意购买上述机械的县的数量分别占调查县总量的79%,76%,50%,48%,48%和33%。丘陵山区平原交错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范围较广,从大中型拖拉机到小型拖拉机,从旋耕作业机械到小型收获机械,以及如花生播种及收获机、茶叶机械、大姜和大蒜收获机等特色农业机械都有较大的需求市场。同时,该地区希望获得30%~40%的购置补贴比例的县占37.2%,40%~50%和50%以上的比例分别占30.2%和18.6%。
可见,不同区域对农业机械及其购置补贴比例的需求是不同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现阶段3类区域对大中型拖拉机、旋耕机等耕作机械、植保机械、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收获机械都有大量需求,特别是平原地区,由于主要是粮食作物生产,这类机械需求量还比较大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丘陵山区和交错地区对小型农业机械需求迫切,特别是丘陵山区,由于地块小,作物品种及种植多样化,对适合作业的手扶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微耕机等多功能小型农机具需求旺盛。各区域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比例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平原地区各方面发展较快,经济条件较好,对补贴比例要求相对低一些。丘陵山区各方面发展缓慢,经济条件落后,对补贴比例要求相对高一些。
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
上述分析客观地反映了全国农业机械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区域需求,掌握客观规律,优化农业机械资源配置,才能不断地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发挥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的作用,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和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因地制宜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规划研究。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中级阶段。但是,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区域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购买力存在差异,而且对农业机械需求不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发展政策规划研究,搞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特别是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政策调控手段,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二)积极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北方平原地区多,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对于粮食作物推进全程机械化可能性大;南方丘陵山区地区多,适合小型农业机械作业,应根据种植作物不同有选择地发展机械化,宜机械化则机械化,宜半机械化则半机械化,着力解决生产环节机械化问题,走符合丘陵山区实际的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农业机械化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分类指导,实行分区决策、分类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达到不同区域实现不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为区域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服务支撑。
(三)实施农业机械购置区域性差别补贴措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不是一个短期的扶持政策,而是一个长期的支持政策。近几年来,平原地区或粮食主产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主要是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结果。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向粮食主产县倾斜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应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条件下向丘陵山区倾斜,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满足丘陵山区农民的实际需求,防止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出现″马太效应″。农民购置意向因区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农民购机能力与农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在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过程中,应因地制宜运用政策调控手段,采取补贴比率区域性差别的方法,适当调节资金资源向弱势群体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配置倾斜,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方面补贴机具的确定应在坚持通用类农机具全国统一竞争择优筛选的制度下,适当扩大地区非通用类选型范围,以满足不同区域对特色农机具的需求。另一方面,补贴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区域农民购机能力、不同作物机械化发展水平及作业市场化程度,差别对待。区域农民购机能力较弱特别丘陵山区应加大补贴比率;区域农民购机能力较强和作业市场效益好的农机具可适当降低补贴率,可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金融信贷机构向农民提供购置农业机械贷款,实施混合型补贴。对于政府导向的新技术、新机具应加大补贴,促进其尽快普及,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对于达到更新报废条件的农机具,应采取补贴的措施鼓励农民更新,节能减排,保障安全。总之,通过差别补贴方法,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支持政策在多层面、多方位发挥作用,促进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进程,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平。
(四)加大农业机械化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提供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应根据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强科研开发,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搞好农机与农艺配合。另一方面,支持农机企业科技进步。对农机企业实施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继续通过实施补贴农机具竞争筛选制度,引导和扶持产品质量过硬、售后服务良好的农机企业在竞争市场中,不断创新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保障措施,保护农民合法权利,让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具放心。另外,全国地理气候条件差别较大,耕作制度不一,对农机具技术要求不同,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认识也不同,因此,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让农民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作用,从而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