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4月23日,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联合主办,由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协办的“2008中国保护性耕作论坛”在北京举行。50多名管理人员、专家、教授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与会专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本网将专家的观点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挖掘减排功能,创建长效机制
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十届常委路明
农业节能减排增加土壤碳汇的潜力十分巨大。农业废弃物的还田利用,特别是作物秸秆的直接还田与过腹还田,以及对畜禽粪便的利用,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我国国土面积占到世界的1/15,但土壤有机碳库仅为世界的1/30,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低、土壤碳库的扩容潜力特别大。我国具有土壤碳库扩容的充足物质保证,仅农业生产系统内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每年就有约48.8亿吨。增加废弃物还田利用,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美国环保局分析显示,污染排放者使用本土的或者海外的农林业碳汇指标,2015年碳指标价格在为每吨14美元。根据总量控制和交易政策,如果我们利用农业生产的减排功能向海外污染者提供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那么秸秆的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及农家肥等生态农业的措施就有了资金支持,保护性耕作等就有了新的推广基础。
经过农业部6年多的努力,保护性耕作已在北方大部分省市区示范推广,效果显著,但资金仍然是限制保护性耕作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估算,采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年每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直接排放180多公斤,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石油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比较严重,2004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氧化碳为50.7亿吨,甲烷7.2亿吨,氧化钾氮3.3亿吨,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面临的国际社会压力很大。
植树造林列入国家计划,森林作为碳库的作用已经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但是农田的碳汇补偿还没有列入国家计划。事实上,保护性耕作把土壤作为一个碳库,与林业把森林作为一个碳库的原理是相似的。
建议农业部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以科学的数据说明保护性耕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参考国际标准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补偿标准。如果补偿办法能够实施,不但可以减轻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压力,同时将形成一个长效、可持续的保护性耕作推广机制。
保护性耕作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研究员
连年耕翻和深松土壤,虽然可提高土壤熟化、矿化度,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地上部生长,但是在相当熟化的土壤上过度翻耕松土,不仅表层土壤松散易遭水蚀、风蚀,而且浪费能源,增加成本和污染源。在“零耕作”“免耕”基础上提出的保护性耕作理念阐明了通过耕作,既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也有利于保护土壤资源,防止沙尘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就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要为当年,当代农业增产服务,同时又要为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现代农业的持久发展打下基础。保护性耕作理念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需求。
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要保护作物增产增收,又要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这是当前农业技术上具有重要而长远意义的工作和任务。我国幅员广大,土壤类型复杂,自然环境多样,社会发展差异,在推行一项农业技术时,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区域有东、中、西部之分,土壤有黑、红、黄之别,地形有高原、丘陵、平原不同,在耕作技术上必须采用不同的保护性手段。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一般而言,粮食作物主产区,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和有区域和经济优势的地区要重点考虑,优先发展,扶植推广。
保护性耕作是综合性的服务于农作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必须有系统论的观念,有综合配套的措施。既要研究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机械装备,研究相应的适合不同条件环境的技术措施,还应研究从播前到收获全过程以及在一定周期内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和影响。保护性耕作应针对不同土壤、自然、社会条件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地,做出示范样板以提高推广效能。
保护性耕作应纳入农业重大科研和推广项目,国家长期予以支持。农业部和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推广这项综合技术已取得不小成绩,但还应加大投入,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增产技术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高焕文教授
由于世界粮食局势紧张,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近期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就粮食生产层面而言,引起粮食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②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种粮劳动力短缺;③水资源等限制、粮食产量不高;④耕地质量退化、粮食产量降低。
解决粮食产量可能下滑的难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其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在多方面有助于难题的破解。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成本,提高产量,节本增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根据河北、山西等调查,保护性耕作可节约作业和灌水成本每亩22-43元,增产30-40元,合计农民增收50-80元。保护性耕作减少农民体力劳动,如秸秆覆盖还田解决了农民砍秸秆、运秸秆的劳动,种粮食需要的劳动力更少。保护性耕作有很好的保水、节水效果,可减缓水资源的制约。免耕与秸秆还田可以遏止耕地退化的趋势,逐步培肥地力。
保护性耕作会不会降低粮食产量,特别是在一年两熟高产地区,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增产技术,能保持更多的水分、培肥地力、适时播种,经过农机工作者多年努力,播种质量和化肥深施问题也初步得到解决。
当然,增产是有条件的,技术要到位。如高产地区免耕播种需要做到:表层土壤少扰动,种子下方土攘要松动,种床上方覆盖要减少。华北一年两熟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该地区大量玉米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小麦的难题,已经随着驱动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开发成功而突破。从河北、山东、河南、北京等的大面积生产实践和监测结果看,已经实现了小麦和玉米双增产,节约灌水、减少耗油、减少作业和灌水费用。用实施保护性耕作来保持华北一年两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
监测表明效益明显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李洪文教授
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复式作业,一季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可有效提高农民种田效益。同时,保护性耕作实现了作物的稳产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5%,小麦增产7.6%,小杂粮增产10.1%,大豆增产18.7%。
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在东北垄作区,玉米每亩节省生产费用30元,亩增产70公斤,节本25元,亩节本增效共计125元。在农牧交错区,减少作业成本每亩8~30元,作物一般增产2~15%左右,亩节本增效共计45元。在黄土高原绿洲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工序2-4道,小麦平均亩增产15.03公斤,亩节约生产费用47元;玉米平均亩增产16.46公斤,亩节约生产费用52元。
河北坝上、北京延庆的对比试验表明,传统翻耕与留茬覆盖对比试验条件下,免耕比翻耕减少风蚀量36.93%;免耕与耙茬比较试验条件下,免耕比耙茬减少风蚀量12.11%。全部秸秆还田覆盖条件下,免耕地和翻耕地年风蚀量分别为0.418t/hm2和0.761 t/hm2,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比传统翻耕减少风蚀量45.07%。推广保护性耕作,实行免(少)耕及秸秆残茬覆盖,是减少农田风蚀的有效手段。
保护性耕作由于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的配合,可明显减缓水土流失。山西免耕覆盖比传统翻耕减少径流量52.5%,减少土壤流失量80.2%,降低径流强度14.6%。
辽宁苏家屯监测效果显示,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6%,玉米田每年可增加0.02%~0.06%。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平均每亩省工2.52个工作日。在北京大兴的监测效果显示,保护性耕作相比传统耕作可节油33%,节本增效效果明显。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改善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
土壤质量事关国家粮食、生态和环境安全。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市场化肥价格不断攀高、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严峻现实要求我国农业生产要在较快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实现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逐步改善我国土壤质量则是实现粮食增产、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性措施。
土壤质量的改善依赖于土壤物理(结构、水分等)、化学(养分和污染物)和生物学(生物、微生物)等性状的改善。以“秸秆覆盖”、“免耕少耕”等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出重要贡献:减少土壤侵蚀、避免土地生产力下降;增加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有机质的侵蚀损失、调节土壤有机质转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输入量、减少土壤养分的侵蚀、挥发和淋洗损失、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肥力;秸杆覆盖还田可增强土壤保水和透水能力、减少径流和土壤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秸杆还田及减少耕作扰动可增加土壤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并减少团聚体的破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温度;增强土壤自我恢复功能;改善土壤耕性、节约能量投入;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化肥利用率。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赵秉强研究员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保护性耕作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或降水量较少的年份,保护性耕作的作物产量较高,增产率可达20%;短期实行保护性耕作,作物增产幅度较小,有的甚至不增产;长期实行保护性耕作,其培肥效果逐渐累加,作物表现出稳产和增产的趋势。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农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减轻和防止水蚀与风蚀,土壤得到保护,同时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采用免耕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当残茬覆盖度达到30%以上时,可减轻土壤侵蚀50%,增加土壤蓄水50mm,防风蚀能力增加20%以上。长期实行保护性耕作,随着土壤有机质库容增大,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大孔隙数量增多,空隙稳定性和传导性改善,生物数量与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矿化和供应得到改善。
我们在山西临汾测试的结果表明,连续实行秸秆覆盖免耕15年后(2006年),除表层(0-10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传统翻耕外,其中层(10-20cm)和深层(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状况含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连续15年实行秸秆覆盖免耕,还显著提高了0-10cm和10-20cm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量氮,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20-40cm土壤中微生物量碳。连续实行保护性耕作10年后,2001-2005年5年产量结果平均,免耕小麦产量为3.97吨/公顷,比传统翻耕的3.16吨/公顷增产20%。
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9亩。用这有限的耕地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保护土壤、提升耕地质量,实现作物稳产、高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病虫草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张克诚研究员
近年来,随着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迅速扩大,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病虫的发生危害以及防治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对陕西、青海、内蒙古、河南、河北以及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因地制宜,选用适当的除草剂,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配合机械除草和农田栽培管理措施,完全能够在不增加除草剂使用量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杂草的危害。在辽宁、河北、河南采用常规除草方法,在不增加除草剂用量的情况下就能较好杂草危害。从近年全国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病虫害发生危害调查情况发现,与传统耕作农田比较病虫害没有明显的变化,至今没有发现病虫害爆发而影响农作物产量情况。
国外研究结果也表明,耕作可使杂草种子垂直和水平移动,并改变土壤环境,从而促进种子萌芽、生根。在没有耕作的情况下,大部分杂草种子留在土壤表面或附近。土壤表面的种子与深埋的种子相比,更容易受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更容易受啮齿动物、土壤动物区系捕食和病原体的感染。因此,耕作能够提高杂草种子生存率。
免耕使土壤表面的作物残茬增加。作物残体通过改变与杂草萌芽有关的环境条件、通过对杂草幼苗生长的物理阻止,以及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杂草。免耕往往也会增加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区系和蚯蚓的数量和或多样性。这些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杂草种子生存、萌芽以及杂草生长。
加拿大除草剂的使用量并没有随着免耕的采用而增加,只是除草剂应用的时间变了。在传统耕作制度中,除草剂主要是在作物种植时使用,而在免耕体系下,除草剂在作物播种之前和收获之后均可用来控制杂草。虽然在作物种植时仍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但使用数量或剂量减少了。
总的来看,病虫草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耕作制度都存在病虫草问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虫草的发生规律与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发生规律有些不同,只要我们掌握了发生规律,并采取适宜措施,做好监测工作,病虫草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保护性耕作是农耕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方宪法研究员
发达国家传统的耕作机械化技术向结合保护性耕作的高速、高效、联合作业、低能耗、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国内来看,少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发展较快。
以美国为代表的保护耕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少耕免耕、植被覆盖和合理轮作。少耕就是不用铧式犁翻耕、减少机械作业对土壤的破坏、风蚀和水蚀的耕作方法,是当前比较普遍使用的保护性耕作方法,通常是收获后用机具进行表土浅松和深松,播种前进行施肥和土地平整。免耕是直接用免耕播种机在茬地上进行播种。此种耕作方法,最大的减少了机械作业对对土壤的破坏、风蚀和水蚀,适时播种节,省机械设备、能量和劳动力的消耗。植被覆盖包括残茬覆盖和种植覆盖,保留残茬在保护性作耕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残茬覆盖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土壤、减少蒸发、保持水分。种植覆盖是指在收获后的休闲地,根据将要播种的作物需要选择作为绿肥的植物品种。种植作物覆盖除具有残茬覆盖的作用外,还有固氮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害,是保护土壤的有力措施。
美国保护性作耕作技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广,随着大功率拖拉机和免耕机具的发展,已被大部分农民所接受,实施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残茬覆盖面积达到30%标准的保护性作耕作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0~40%,玉米播种面积的25%。1995年,少耕和免耕面积合计占耕作面积的60%以上。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推广以深松机具替代铧式犁翻耕的少耕技术,作业面积不断扩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生态效应显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郝明德教授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西部地区的示范推广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的增墒保墒效果、明显的土壤培肥效果和可持续的增产效果。
保护性耕作的减流、减沙效果显著。据试验,农田秸秆覆盖率达40%时减沙量50%左右,控制侵蚀作用显著;留茬高度在10cm以上能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共所周知,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地区,黄河安澜是中华民族的意愿,保护性耕作是大幅度减少入黄泥沙的一项最有力水土保持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保护性耕作的增产作用是渐进的,在实施后2―3年才开始显现,培肥土壤是长效的,提高后的土地生产力将长期发挥作用。是一项保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实用技术。
西北各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别较大,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各地轮作制度、种植习惯不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层次不一,需要的技术模式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适宜机具推广技术体系。
西部旱作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发源地,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早已成为广大农民的生产习惯。在西部地区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但难度也远大于其它区域。
保护黑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陈巳副主任
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腹地,是国家主要商品粮产区。吉林黑土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集中连片,雨热排灌条件好,林网道路整齐规划,耕作条件优越,是东北垦殖指数最高的土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但是,由于种植结构单一,玉米播种面积大,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使有机物还田少,小型农业机械多,耕作方式落后,黑土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消耗量大,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保水保肥能力减弱,抗御旱涝能力和耕地质量急剧下降,造成粮食减产,农民减收。
为防止黑土地退化,保持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吉林省对发展保护性耕作高度重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了适合吉林生产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一是试验研究传统的耕作技术与保护黑土地、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确定了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二是根据吉林省气候环境特点和生产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规划设计了四个水旱田保护性耕作带。三是在建设保护性耕作带中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政府扶持与农民主体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多元投资与捆绑扶持相结合,保护性耕作与旱作节水结合,主动为先与整体推进相结合。2007年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15个县整体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达7400多公顷,有效地遏制了黑土地进一步退化。四是推行多种技术模式。根据各保护性耕作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广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旱作玉米保护性耕作主要推行大垅双行、等行距沟台互作和垅侧播种三种技术模式,基本技术是种植耐密型品种,实施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深松深施肥,年年高留茬还田,三年一次秸秆粉碎还田覆盖。五是根据制定的保护性耕作规划,完善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机具保障和综合服务三大支撑体系。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吉林省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速度明显减缓,有些地区已经转而回升。
山西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山西省农机局许继光副局长
山西省保护性耕作从试点试验到大面积示范推广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由1993年的几十亩发展到2007年的638万亩。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能使农业节本增效,能使农民增加收入,同时还能够培肥地力、改善环境。
从山西省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影响农作物产量最大的限制因子是水――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而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就能较好地解决或缓解水的问题。一是通过免耕、少耕和秸秆残茬覆盖,减少水蚀、风蚀,收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二是随着秸秆残茬的腐烂,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增强了蓄水纳墒的功能。三是随着植物根系的大量保留和土壤肥力的提高,为土壤中已有的蚯蚓、微生物等生物活体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使蚯蚓和微生物的肥田松土功能不断增强,打开蓄水、调水的通道。四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当年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提升了蓄水能力,实现了传统耕作法与保护性耕作的良性对接,从而形成了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一大特色。
尧都试验区的土壤蓄水量(小麦播前0―50cm土层)从1993年的75mm达到2007年的119.7mm,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92年的0.895%提高到2004年的1.63%,小麦亩产量从1993年的132.2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296公斤(亩产量最高的2004年曾达到329公斤)。
大量实践证明,在我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没有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现象,除草剂的用量与传统耕作没有大的差异。
中国的保护性耕作步伐一定会走得更快
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办公室张治,李玉霞博士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开始研究并实施保护性耕作,历时40多年,到目前已有近70%的农场实施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加拿大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取消了铧式犁。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图)。第一是开发研究阶段,大约经历6-8年。以试验、示范为主,逐步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保护性耕作体系。机具逐步开发上不完善,除草剂比较昂贵,只有少数有创新头脑的农民积极参与,大约有2-3%左右农场采纳保护性耕作。第二是示范推广阶段,大约经历15年。特点是转变观念,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生产出适合加拿大特点的机具,除草剂价格下降,合理的作物轮作提高了杂草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体系初步完善。很多成功的事例吸引更多的农民开始参与,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约有20%左右农场采纳保护性耕作。第三是快速发展阶段,大约经历10年。农民自发形成的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的合作组织,极大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作业成本的降低使农民由少耕逐步过渡到免耕,约有60%的农场采纳保护性耕作。第四是稳步发展阶段。在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系统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该阶段的主要研究目标。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保护性耕作能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在大旱之年,保护性耕作显现出明显的保水保墒的作用。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程也基本符合其他国家的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程,如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等等。从国外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经验看,中国的保护性耕作在短短时间里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已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今后的大面积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创新的保护性耕作定义及内涵,形成一个符合中国不同地区需要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将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
农牧交错区杂草控制研究取得进展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路战远研究员
通过多年的观测和5年的试验研究,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前几年(约1-5年)杂草密度增加,生长势增强,且优势种群和恶性杂草发生加重。5年左右时间,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控草技术的规范应用,农田杂草的密度、频度和长势逐渐降低。
与传统农田相比,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的发生和为害有其自己的规律与特点。在农牧交错区,农田杂草控制的效果好坏已成为保护性耕作推广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蒙古保护性耕作的成败。几年的研究结果证明,只要控草方法合理,措施得当,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完全可以较好的控制。内蒙古保护性耕作玉米、小麦田间杂草防控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已形成成熟的综合控制技术,防控效果良好,有力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农田除草方法应以作物轮作等农业措施为基础,采取机械、化学、生物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除草技术模式。除草期应从作物生长季转向非生长季(播前、播后苗前、收获后),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非生长季除草技术容易掌握、操作简便易行、药效利用率高、对产品和环境影响小。解决恶性杂草,在非生长季用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等)进行田间处理,效果比较理想。
面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实际,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组织部门联合协作、学科系统攻关,按着生产规律、研究所需和解决问题的特点予以连续支持。
机械化是保护性耕作大面积实施的手段
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刚
我公司是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旱作农业的装备、研发、生产及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保护性耕作机具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在河北固安和邯郸各有一个生产基地,生产6大类,60多个品种产品,其中包括免耕播种机械、植保机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装备设备,水稻全程机械化装备设备,畜牧机械、甘蔗机械等,产品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且已出口到非洲等地区。
目前公司生产的免耕播种机已覆盖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山东、四川等主要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该机播种效率可达30亩/小时,通过性好,尤其适合一年一熟地区作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2007年每台机具一个作业季节的作业量在5000-8000亩。公司开发的6115免耕播种机减小了横向尺寸,更适用较小地块作业,并配备小粒种子排种器,增加了作物品种的适用性。不但可以进行小麦、油菜等条播农作物播种,还可进行草场免耕播种和补播。在四川(阿坝、甘孜地区)已开始试验对草场进行补播作业。新开发的6109免耕播种机适合于南方小田块作业要求,有效解决了小地块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地头漏播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公司累计销售保护性耕作机具近400台套,其中以大型机具为主。到今年3月与上年同比增长近两倍。2007年,出资重新组建新邯郸药械厂,引进吸收国际药械厂经验,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使机具的雾化质量等方面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保护性耕作必将成为主要的耕作形式,而这一技术的普及应用必须依靠机械化手段。作为科技型企业,我们要通过研发,使产品更加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保护性耕作做出贡献,让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广泛认知和普及,使广大农户在使用保护性技术中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