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耕地面积仅0.31亩的温州是典型缺粮地区,一年粮食需求量48亿斤,自产粮食仅18亿斤,自给率只有35%左右。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受比较效益、耕种规模、消费习惯、台风灾害等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特别是早稻生产出现连年下滑的趋势。仅去年早稻播种面积就下滑了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7。一些县市耕地抛荒严重。如何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温州的实践表明,创新耕地流转机制,实现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和全程机械化服务,是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温州的主要产粮县(市)和产粮乡(镇),纷纷出现由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唱主角,积极创新耕地流转模式、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的喜人局面,为破解“有地不种,想种没地”难题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村集体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发挥村两委、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的主导协调作用,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前提下,实现耕地有序有效流转。主要方式有两种:
村集体转包直接经营。瑞安市桐浦乡38个行政村将村民不愿耕作的粮田,乡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使土地经营权得到合理流转,乡政府对土地流转超过200亩的村集体给予5000元的奖励。该乡岭南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200余户村民把600亩稻田全数交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组织农机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管理,往年无奈抛荒的农田,今年全部插上了绿油油的秧苗。
村集体代耕代种。平阳县昆阳镇水田、步廊、湖屿、石塘等4个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代耕代种方案,村集体或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对不愿种早稻农户的承包田,在收取一定费用的基础上进行代耕代种,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防治,农户只负责田间管理和粮食收割。目前3700亩承包田实现了代耕代种。
据统计,目前由村集体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的土地有10万亩,占温州全市早稻播种面积的20%左右。从调查情况看,由村集体出面进行季节性土地流转的模式,可以打消农民一直以来担心土地流转后承包权变更的顾虑,农民愿意,大户放心,两得其所。
种粮大户转包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农户把承包田有偿转包给大户集中经营。这是当前温州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承担全市40%以上的早稻生产任务。转包方法主要有三种:
招投标式转包。通过招投标形式,以招投标价格把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种粮大户。如瑞安飞云镇林中村的土地由伯特利粮食专业合作社成员陈庆福以每亩160元的招投标价格承包,高出当地市场价10至15元/亩。目前伯特利合作社已有社员50人,种植面积1500亩。
中转站式转包。先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转包合同,村集体垫付转包费,再由村集体与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转包合同,非本村流转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如梅屿乡马中村发展设施农业,部分土地先由村集体承包形成基地后再转包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飞云镇马道村每年付给村民租金500元/亩,把全村土地免费交给种粮大户蔡得生、叶顺良耕种。
中介机构合同转包。通过中介组织的有偿服务,种粮大户与农户签订转包合同。如马屿镇种粮大户项宝荣,通过中介出面协调,承包耕地面积保持在1000亩以上。
社会化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专业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合作社对粮食生产实行“统一翻耕、统一育秧、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一条龙”有偿服务,或提供某一关键环节有偿服务。
乐清市伊新农机服务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该企业成立于1998年,在温州市率先实行水稻生产耕作、排灌、育秧栽插、植保、收割、烘干、运输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永嘉县乌牛镇成立了9家粮食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粮食生产代耕、代育秧、代种、代病虫害防治、代收割等有偿服务;瑞安市篁社粮友农机作业合作社除完成本社400亩水稻机插作业外,还为周边1600多亩农田提供机插服务;苍南县龙港镇三大庙村村集体成立了龙港联志粮食专业合作社和龙港德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耕作全村耕地;孙店村的广阔水稻专业合作社除承担了该村270亩的耕地外,还对邻村的100多亩耕地提供代耕、育秧、施肥、打药等各生产环节的统一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