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甘肃日报》报道 年来,凉州区坚持把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节水增收的基本模式,按照“农民自愿、政府扶持、强化服务、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依靠农民这个日光温室建设和运营的主体,突出抓好规划指导、示范带动、责任落实、资金扶持、技术支撑、农民培训、市场营销等工作,大力推进日光温室建设。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日光温室5.4万亩,总产量达33.6万吨,总产值达6.72亿元。2008年上半年,全区已开工建设日光温室9307.5亩,完成墙体7827.6亩;建设拱型棚680亩,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养殖暖棚7.5万平方米。
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凉州区实行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单位包抓乡镇日光温室建设责任制和部门包抓产业负责制,进一步靠实了工作责任;区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包片的区级领导深入乡镇、村组督促检查,通过现场办公、实地指导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个别工作滞后、问题突出的乡镇,采取召开分片会、派驻工作组等措施,强化工作督促和指导;各乡镇把日光温室建设作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项目来抓,成立了日光温室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领导配合抓,将任务分解到村组,落实到具体干部头上,签订工作责任书,明确目标,靠实责任。区、乡、村、组干部全部实行日光温室绩效考核制,包村(抓点)干部和技术承包干部的工资一律与日光温室建设任务挂钩,年底进行考核验收,严格兑现奖惩。区委、区政府定期不定期对日光温室建设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年底进行考核验收,严格兑现奖惩,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日光温室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完成任务好的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责任追究。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培育支柱产业。凉州区在发展日光温室工作中,把示范点片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重点扶持,技术上重点指导,人员上集中配备,先后建立了发放日光温室新品种示范区、沙产业示范区清水绿色生态示范区、张义人参果示范区等示范区域,通过示范片点的建设,辐射带动了日光温室建设,提高了农户的建棚积极性。制定下发了《凉州区日光温室产业发展规划》、《凉州区2008年日光温室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本乡镇2008年日光温室建设规划,经乡镇人代会审议通过并付诸实施,增强了日光温室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将全区38个乡镇按发展规模划分为突出发展、重点发展、大力发展、积极发展四类乡镇,按种植布局划分为城郊精细蔬菜区、北部外向型蔬菜区、东部精细瓜果区、沿山食用菌和特色林果区、张义人参果产业区五个区域进行规划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凉州区专门研究和制定了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对新建日光温室的农户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扶持,在工作中想办法,抓落实,促进度,有效的推动了日光温室建设工作。在建设用地上,进行统一规划,及时调整划定地块,保证日光温室顺利开工建设。联系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建日光温室的农户安排5000-8000元的贷款,并适当给予贴息,确保日光温室建设资金的到位。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日光温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日光温室建设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武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2006年至今,累计投入区级财政补助资金5700多万元,信贷资金8200多万元。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配套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对重点示范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了群众建棚的积极性。制定《关于切实加强日光温室建设材料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区工商、质监、农牧等相关部门对农资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对所需材料价格、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钢屋架、草帘等主要建设材料的质量安全。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凉州区通过编印宣传材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帐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党员冬训、“两委”换届、“四下乡”、“小手拉大手”、组织致富能人和致富典型开展巡回宣讲、制作各类宣传牌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宣传解读,把农民培训作为加快重点治理的一项工程性措施来抓,分阶段、有重点的对农口干部、乡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分层次开展系统培训;邀请省农科院等省内外院校专家、荷兰瑞克斯旺和以色列海泽拉等国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就设施农业、温室蔬菜技术、温室建造技术等知识对区上四大班子领导及农口部门、各乡镇、园区主要领导进行专题培训;联系区内日光温室蔬菜、花卉、林果业在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组织农口部门、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赴宁夏中卫、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经验;由区妇联牵头组织区内种养女能人组成“巾帼科技考察团”赴山东寿光考察学习日光温室建设;安排不同区域的乡镇,组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相互实地进行观摩,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引导群众算好效益账、节水账和经济账,提高了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为群众提供科技培训、市场销售等便捷高效的服务,调动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2005年至今,共举办日光温室各类培训班3200场(次),发放资料123万份(册),培训农民55万人(次)。
强化技术服务,提升经济效益。凉州区积极与甘肃省农科院等省内外院校加强合作,着力解决日光温室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疑难问题;成立了日光温室专家委员会,适时对日光温室产业发展提出战略性指导意见;狠抓了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营销人才和农民经纪人等“四支”队伍建设,选配了31名科技副乡(镇)长,聘请农民技术员184名,实行了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棚责任制,按照“适度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将技术人员推向市场,强化了日光温室建设的技术服务;多方考察引进了以色列海泽拉、瑞克斯旺、北京天地园、宁夏巨丰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种苗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围绕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实行全方位服务,切实提高日光温室产业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由农机等部门协调和指导各乡镇组建日光温室农民工程队518个,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加大销售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凉州区通过出台运销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壮大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拓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市场,外向型蔬菜营销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先后扶持发展了四坝特色蔬菜产业协会、张义人参果产业协会、发放蔬菜运销协会等10个产销协会和新鲜蔬菜运销公司、祁连蔬菜公司、天梯山果蔬公司等运销公司,扶持了30家运销大户和600多名蔬菜运销经纪人,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北京新发地市场设立了武威农产品联络处,拓展了农产品国内销售市场。
凉州区通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结构布局渐趋合理,特色基地初步形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市场化经营初具规模。在日光温室生产中,初步形成了以精细蔬菜为主,优、新、特、稀蔬菜为辅,果树、花卉、食用菌为补充的生产结构。在品种结构上,由过去单纯的几种茄果类、叶菜类老品种为主发展成为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根茎类、多年生蔬菜、葱蒜类、薯类、食用菌、稀特类等十大类37种蔬菜386个品种;在茬口结构上,由过去的冬季一大茬调整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多种茬口布局。随着区域种植结构的逐步优化,全区特色蔬菜基地板块已具雏形,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高坝镇日光温室种植的陇椒2号辣椒,金羊镇日光温室种植的791雪韭、鲜食葡萄,发放镇、清水乡日光温室种植的西瓜,四坝镇日光温室种植的水果型迷你黄瓜,张义镇日光温室种植的人参果,大柳乡日光温室种植的白雪红桃,已成为我区特色优势产品,带动了整个蔬菜产业的结构调整,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明显,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制定了日光温室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等有利于促进标准化生产的指导性文件。重点推广了嫁接育苗等10多项新技术。产品和产地认证工作开始起步,申请注册了“武尔威”、“发放”、“天梯山”等11个地方名优品牌,其中“天梯山”人参果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8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个生产区域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全区现有正常运营的蔬菜批发市场3个,瓜菜运销企业6家,年运销万吨以上的合伙制运销组织3家,年运销1000吨左右的运销大户25家,小批量、季节性从事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300多户,蔬菜产销协会10个,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600多人,蔬菜运销队伍逐步扩大。产品主要销往新疆、陕西、河北、四川等20多个省市区,部分产品远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大棚专业村、专业户不断涌现。清源、四坝、发放、张义等乡镇引进的彩色辣椒、中果型西红柿、小乳瓜、人参果等特色果蔬试种成功后,已经在全区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