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玉米秸秆焚烧,用好秸秆是上策。”齐河县通过签订玉米秸秆青贮、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两种合同,使69.5万亩玉米秸秆得以综合利用,占到总面积的70%,农民可增收2970万元。
一进8月,胡官屯镇沙张奶牛养殖场场长曹光庆便忙着订购玉米秸秆。“青贮秸秆营养价值高。俺这 660头奶牛,需要收3300亩的青贮‘口粮’。现在已经和6个村签下合同,预订 1800多亩了。”曹光庆介绍说。
玉米秸秆青贮的关键时期,齐河县组织 62名农技人员为养殖户讲解青贮技术,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全县已建成永久性秸秆青贮池20万立方米,已有 790多个规模养牛场(户)与农民签订了39.5万亩秸秆收购合同。按每亩70元收购价算,农民仅玉米秸秆一项就可增收 2765万元。
同时,县里积极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推广宣讲团宣讲100余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在 18个县乡示范区实行玉米机械化还田、测土配方施肥、 免耕播种等“ 六统一”服务。510万元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全县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163台、秸秆还田机263台。截至目前,全县已签订保护性耕作合同面积 30万亩,可节肥增收 205万元。
编后
又到秋收季节,焚烧秸秆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污染空气、浪费资源、影响交通,焚烧秸秆有百害而无一利。严重时,整座城市笼罩在烟雾之中,呛人的空气让很多人不堪忍受。各级各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精力加以治理,但始终难以禁绝。
汶上、齐河两地的做法让人们看到了根治“狼烟”的希望。还田、青贮、压块、气化,甚至可以用作生物煤,原来秸秆有这么多用途!两地抢在焚烧秸秆期到来之前,用市场手段加以引导,鼓励开展综合利用,彻底改变了农民焚烧秸秆的习惯。可以预见,如果各地都如此重视,并采取综合利用措施,秸秆终将不再是人见人厌的“狼烟”祸根,而是回归它宝贵的可再生资源的本来面目。
一进8月,胡官屯镇沙张奶牛养殖场场长曹光庆便忙着订购玉米秸秆。“青贮秸秆营养价值高。俺这 660头奶牛,需要收3300亩的青贮‘口粮’。现在已经和6个村签下合同,预订 1800多亩了。”曹光庆介绍说。
玉米秸秆青贮的关键时期,齐河县组织 62名农技人员为养殖户讲解青贮技术,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全县已建成永久性秸秆青贮池20万立方米,已有 790多个规模养牛场(户)与农民签订了39.5万亩秸秆收购合同。按每亩70元收购价算,农民仅玉米秸秆一项就可增收 2765万元。
同时,县里积极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推广宣讲团宣讲100余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在 18个县乡示范区实行玉米机械化还田、测土配方施肥、 免耕播种等“ 六统一”服务。510万元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全县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163台、秸秆还田机263台。截至目前,全县已签订保护性耕作合同面积 30万亩,可节肥增收 205万元。
编后
又到秋收季节,焚烧秸秆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污染空气、浪费资源、影响交通,焚烧秸秆有百害而无一利。严重时,整座城市笼罩在烟雾之中,呛人的空气让很多人不堪忍受。各级各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精力加以治理,但始终难以禁绝。
汶上、齐河两地的做法让人们看到了根治“狼烟”的希望。还田、青贮、压块、气化,甚至可以用作生物煤,原来秸秆有这么多用途!两地抢在焚烧秸秆期到来之前,用市场手段加以引导,鼓励开展综合利用,彻底改变了农民焚烧秸秆的习惯。可以预见,如果各地都如此重视,并采取综合利用措施,秸秆终将不再是人见人厌的“狼烟”祸根,而是回归它宝贵的可再生资源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