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农机工业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提高,为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湘潭是一个水稻生产区,农业生产使用机械化,目前主要是解决水稻生产重要环节中用工最多、劳动强度较大的耕作、栽插、排灌、植保、收获、运输的农业生产机械化问题。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上述作业机械化虽然取得了初级发展阶段的成绩,但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年间。
一、实现了“耕田不用牛”。
为了实现耕田不用牛,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广大农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作出过巨大努力,从引进、试验、推广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给手扶拖拉机配乘座、配犁、耙和旋耕机,到发展机滚船、机耕船。其间,湘潭农机人员和农民还在湘潭原有东风-2型动力插秧机的基础上想办法,进行试验和探索。1972年春耕时,湘潭县荆州公社枧塘生产队的农民,试将犁、耙系在动力插秧机的机架上,一人驾驶,二人操作犁耙,发现工效是牛耕的三倍,共犁田102亩,蒲田130亩,耙田10亩。开动力插秧机综合利用的先河,为水田耕整机诞生了雏型。1973年,湘潭地区农机研究所根据农民的实践,对东风-2型动力插秧机的牵引机构进行了改进,并配套了犁、滚,即称为动力插秧机综合利用犁滚部分,推广到全省。1982年沅江县农机研究所和该县修造厂进一步改进后定名为耕整机。同年益阳县李昌港公社农民龚新汉改进的东风-2型动力插秧机综合利用,将平衡机构改在机身的一侧,以前、后、左(右)三点支承机身重量进行犁田试验,获得成功,最先解决了犁田边、地角的问题,把水田耕整机的研试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同年,湘潭即从益阳引进新样机,组织湘潭、湘乡两县农机修造厂大批量生产,认真进行推广。这种耕种机械体积小、重量轻、小巧灵活、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广大农民评价它“一头牛的价钱,三头牛的工效,半头牛的费用。”1978年统计,全市有机滚(耕)船4635台,动力插秧机综合利用(带犁、耙)机具781台,以机、牛结合的水田机耕化进入初级发展阶段。此后,水田耕整机在湘潭“一江两水”流域稳步发展,役牛大幅度减少。至2007年,全市耕整机已达6.18万台,春耕机耕面积128.84万亩,占早稻面积的82%;双抢机耕面积134.27万亩,占晚稻面积的84%。每台耕整机每小时可耕整水田2亩至3亩,是牛耕的3至4倍。全市有90%以上的水田实现了机耕化,无役牛村、组占90%以上,真正迎来了“耕田不用牛”的新时代。
二、实现了“插秧不弯腰”
几千年来,我国农民世世代代依靠勤劳的双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在水稻栽插生产中,年复一年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艰苦劳作。湘潭六、七十年代虽然生产、使用过机械化、半机械化插秧机具,但大都因技术不过关,很难用于大田作业,并使农民很难接受。一些用于推广试验的插秧机甚至改装成了耕作配套机械。致使水稻插秧仍然靠人工。前几年,湘潭农技部门在全市普遍推广了手工抛秧技术,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手工抛秧看起来简单省事,农民站在田埂上不下田就可插完水稻,但这种作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因抛秧的大田不能人工下田中耕,除草,而大量使用除草剂化学除草,不但全面杀死了水田中的其他动、植物,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人们对稻谷的食用安全。因此,要求我们农业机械部门必须重新试验推广好水稻机插秧技术。近年来,农机部门加大工作力度,2004年起,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插秧机的补贴,1台价格1.8万元的插秧机中央、省补贴达1.2万元,有的县市还对推广插秧机进行奖励和对插秧进行补助,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热情,全市已有水稻插秧机60多台,由于插秧机械技术成熟,劳动生产显著提高,每台插秧机每小时可插秧2亩至3亩,是人插的5至7倍。农民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真正做到了农民插秧不再弯腰。
三、实现了“割禾不用刀”
用机械取代镰刀收获水稻,是广大农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南方水稻生产区实现机械收获,确有相当大的难度。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湘潭一直采用分段收获方式,先是从解决机械脱粒开始,发展人力打稻机、电动打稻机和动力打稻机。改革开放以后,户营的小型柴油动力打稻机得到迅速发展。从1978年的3998台发展到1997年的14万多台,随后逐年减少,到2007年为12.5万台,两季动力脱粒共计约150万亩,占早晚稻总面积的50%左右。人力打稻机由1978年的4.58万台,到1990年增加到21万台,以后逐年减少。与此同时,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研试工作也从未停止。湘潭六十年代引进割晒机,七十年代开始研试小型联合收割机,八十年代末开始进行小型联合收割机的引进和推广。先后引进、试验、改进、推广多种型号的水稻联合收割机。1997年湘潭实施百里农业科技走廊“农机支撑工程技术项目”,其中水稻联合收割机为主攻课题。当年全市共推广5台。以后,农机部门通过现场演示、技术培训、购机补贴、广泛宣传等手段,收割机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至2007年,全市已推广3317台,收获水稻约150万亩,机收率达到50%。水稻的收割和脱粒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每台中型收割机每小时可收割水稻4亩至6亩,是人工收割的15至18倍,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镰刀收获、高强度的辛劳作业问题。
四、实现了“运输不肩挑”
历史上的运输,人们都是肩挑、手提、人力推拉。在我们这个地方,过去运输主要靠肩挑。特别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农业生产资料的运输,稻谷收获贮运都是靠肩挑。从五十年代开始,湘潭农业生产运输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到1978年全市手扶拖拉机发展到2744台,大、中型拖拉机682台,农用汽车215台。平均每百亩有农用运输车辆0.11台,而到2007年末,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7426台,农用汽车11963台。平均每百亩有农用运输车辆1.3台,增长12倍。由于农用运输机械的增加,农业生产的运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民已从繁重的体力肩挑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过去的艰苦农民,变成了“松泛”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