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是农机科研取得重大成就的30年。30年间,我国在农用动力、农田耕整和播种、种子加工、植保机械、收获机械、节水灌溉等方面,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改革开放30年也是农机科技工作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30年。面对农村经营体制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的原则和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宗旨,研发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有效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科研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市场导向阶段(1986―1999)、完全市场化阶段(2000―2004)、自主创新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在农机科技恢复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在小型、手扶拖拉机技术和农用运输车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期记者将介绍恢复发展阶段我国农机科研所取得的成就。
小轮拖技术主导农机动力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小型拖拉机适应了一家一户的经营体制,而小轮拖技术还处在引进、消化外国技术阶段。在此期间,国家加大了小轮拖技术的研发,突破了其关键生产技术,使小型拖拉机结构重量明显降低,手扶拖拉机在40kg/kW左右。一些水田四轮拖拉机采用了密封伞齿轮传动装置,为拖拉机的水田作业打下了基础。拖拉机产品的合理选材、提高用材水平及推广新材料都有较大进展。小型拖拉机标定工况下的比油耗在244.8~251.6g/kWh之间。
1983年以后,随着国家出台了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机的政策,小轮拖和手扶拖拉机产销量猛增。到1985年,全国小型轮式和手扶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81.6万台,比1978年增加137.3万台,增长了177.9%,特别是1983~198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51万台;小型轮式和手扶拖拉机总功率由1172万千瓦增加到3360.1万千瓦。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体制还是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生产企业较少,产品类型单一。全国生产12-18马力小轮拖的代表企业,仅有潍坊拖拉机厂、第一拖拉机厂、洛阳小型拖拉机厂、江西拖拉机厂等4家,手扶拖拉机厂也仅有10余家。
农用车技术加速“行驶”
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用运输车,以其适应农村乡镇郊区道路运输需求、适合农村购买力水平、适合农民使用及维护条件的三大优势,成为农村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其品种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从过去的通用型逐渐向专用型和多用型发展,如冷藏车、水果保鲜车、活鱼运输车、养蜂车、牲畜运输车、粮食散装运输车、饲料运输车、禽畜防疫车、农机修理车等。
相对于小轮拖品种较为单一的情况,农机科技恢复发展阶段农用运输车的类型和生产厂家取得了全面开花的成绩。农用运输车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汽车型农业运输车。大多采用BJ130汽车的底盘,配上柴油发动机。二是拖拉机变型的农用运输车。第一级用三角皮带转动,无板簧减震,行驶速度较低。三是介于拖拉机与汽车之间的农用运输车。这类运输车零部件与拖拉机或汽车通用,且外观像汽车。农用机动三轮运输车,多为2.21~4.78kW的风、水冷柴油机作为动力。
到1985年末,农用车拥有量达到42.55万辆,比1978年增加35.17万辆,增长了近5倍。其实,也正是凭借农用运输车先进的制造技术,时风、五征等企业才发展为现在的“农机大鳄”。
灌溉机械技术稳步发展
农机科研恢复发展时期典型的灌溉科研产品主要有沈阳水泵厂制造的三种高扬程大流量离心泵;天津发电设备厂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设计的18CJ-63、18CJB-34、12CJQ-100和12CJD-90四种大型轴流泵成套机组;井用泵主要包括长轴深井泵、井用潜水电泵、深井螺杆泵、深井射流泵等。
截至1985年末,用于井提灌的配套水泵达到237万台,机井配套动力机械约270万台,总动力达到2314万kW。由于地下水提灌机械化技术的发展,1985年机井灌溉面积达到1113万hm3。农田排灌动力机械总台数由1978年的502.6万台发展到1985年的616.1万台;排灌机械总动力由4823万千瓦增至5746.9万千瓦。
“恢复发展”时期喷灌机械技术稳步发展,设计出全射流喷头、PY2系列、NP系列摇臂式喷头、JP系列绞盘式喷灌机,数量从1978年的12.5万套发展到1985年的26.6万套,翻了一番。全国滴灌面积由1979年的3333hm3发展到1985年的1.3万hm3。
此外,在这一时期,播种机械技术、养殖机械技术、植保机械技术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