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占全国污染1/3
2008-11-28   来源:晋城在线   

  ――晋城市农业机械化改革发展30年成就与回顾

  今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走过30个年头,我市农机化同其它各行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惠农政策和农机化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全市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晋城农机化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从1978年的29.2万千瓦发展到2007年的195.3万千瓦,增长6.7倍,各类拖拉机从4317台增加到43096台,增长近10倍;联合收割机481台,畜牧业机械1158台,设施农业机械792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6362台。2007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比1978年的13%增加了3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30年发展历程回眸
  
  30年改革,晋城市农机化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1、1978―1985年,“大包干”开始的农村伟大变革,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机化发展体制的“藩篱”被冲破,农业机械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
  
  1979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一场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性伟大改革,为适应土地分户承包的新形势,我市的农机化逐步有社营、队营向民营方式转移,农业机械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随后到来的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重新唤醒了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机的积极性开始调动,以城区北石店镇农民秦巨武为代表的农户开始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拖拉机,成为我市首批个体农机户,冲破了当时不允许个人经营农机的政策禁区,官办农机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农机专业户应运而生。顺应潮流的重大转折,我市农机部门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运输业,基本形成了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农机经营新格局,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紧密结合,适应了现阶段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给全市农业机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979―1985年这7年间,在新增的农业机械中,95%是由农民个人购买经营,直接投资达7亿多元,农机总动力从1979年的29.2万千瓦增至1985年的57.3万千瓦,增长了96%。从新增机型来看,由于农村经济底子薄加之包产到户地块小,有90%以上是小型拖拉机,大中型拖拉机不仅没有增长,保有量反而有所下降。
  
  2、1986―1995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农机化被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全市农机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得以明确,农机化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1985年前后,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农机化的作用重新引起高层重视,但囿于财力的不足,国家用于农机化的直接投入非常有限,仅在部分环节实行扶持政策,如对农机产品实行价格管理、下拨农用平价柴油等。农机管理部门适应新的形势,转变工作职能,从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开展项目建设、推广新技术与新机具入手,积极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1986年,全市乡镇农机管理站与农机站合并,改为农机管理服务站,从事管理、修理、培训、供油等农机化服务工作。从1986年开始,在泽州、高平两地开展机械化笼养鸡试点与培训,后普及到各县,到1988年推广机械化养鸡笼达到3400多组,年养鸡达32万只。1987年,开始在高平市城关镇、河西镇试验“机械化旱作农业”项目,1995年这一项目已覆盖泽州、高平两县市17个乡87个村,实施面积16.8万亩。1999年高平市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机械化旱作农业示范县”。这一时期全市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引进推广力度逐渐加大,1985年引进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机,1986年引进第一台北京―2.5型联合收割机,1995年引进小麦铺膜精播机。1989年,全省第一家机械化集体示范农场在泽州县金村镇霍秀村诞生,规模经营在全市逐步发展壮大。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1995年比1986年增加了2倍,拖拉机与配套农机具同比上升为1:1.2,耕种收获机械化水平近30%,农机化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助推新阶段,农机化新技术呈现多样化、功能化、现代化发展之势,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3、1996年―2003年,市场对农机资源配置作用增强,农机跨区作业引发农机服务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符合晋城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逐步明晰。
  
  在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引导下,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程加快,在农村经济中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从1992年始,农用三轮、四轮运输车以年均5800辆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底全市达5.1万台。1996年,从长治屯留县引进大型联合收割机到泽州参加小麦机收作业,开创了我市机收小麦跨区作业新纪元。1997年,我市85台机车组队赴河南参加小麦机收,首次突破了省域行政区划。通过农机部门的组织引导,基本形成了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跨区作业新模式。这一时期,农机部门成功组织完成了机修农田、两茬平作、旱作农业等农机化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加大对机械化深施、秸秆还田、机械化铺膜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了农机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促进了农业区域化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97年,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型耕作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技术,开始在我市试点推广,在泽州县的三个集体农场成功试点的基础上,1998年在高平市开始大面积推广,当年实施面积达到了1680亩。
  
  这八年间,我市的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化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 58.3% 、44.6% 、26.5%,农机服务开始从粮食生产产中向产前、产后全方位拓展。一批农机资产在1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周保平、杜伟等农机大户成为我市新型农民的代表,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农机户为主体、以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以县乡农机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格局,农机服务产业化特征更加显著,显现出初级阶段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的典型特征。
  
  4、2004―2007年,连续四个中央1号文件的颁布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重新确立了农机化的主体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给农机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有效促进机制形成,政策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一轮发展提速。
  
  2004年9月1日,全市农业机械集中采购直接补贴现场会在泽州县南村镇启动,标志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我市开始正式实施。四年间全市各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了1000余万元,直接拉动农民投资3000余万元,有3515户农户从中受益。与此同时,市、县两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农机化的投入,仅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农机化发展的资金就达874.5万元。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拉动,大大激发了全市发展农机化的热情,农机化发展开始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飞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宗旨的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现,全市创建了6个高标准综合机械化示范区,总示范面积达到4.6万亩。重点工程建设推进速度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连续3年被市政府确立为十大农业基础工程之一,高平市被确立为国家级项目重点县,“5010”工程和生态优质良田工程建设使该项技术的推广突破了20万亩,并开始向丘陵山区延伸。小麦机收和农机跨区作业成为我市的一道品牌,2007年5月19日举行的跨区作业出征仪式打响了全省机收会战的第一枪,参与活动的机车规模和组织规模是建市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机部门还首开全省先河,出台了农机燃油补贴优惠政策,解除了机手的后顾之优,机车台均作业收入达到创记录的1.8万元。制约粮食机械化发展“瓶颈”之一的玉米收获机械化被彻底打破,玉米收获机械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了20台,机收面积达到2.2万亩。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高平、阳城和陵川建立了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蚕桑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和中药材机械化示范基地,自主研发和引进的蚕桑立体养殖架、桑树出扦机和大葱收获机械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高平市河西镇五位农机户出资入股组建的“天付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市首家登记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泽州年富农机中介组织在跨区机收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显现。到2007年底,全市农机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5.5万个,农机户数量达到5.4万个。
  
  这四年间,从事农机服务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2007年全市农机经营纯收入达到3.65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40元。
  
  通过四年的发展,全市农机化进入了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强化和保障作用已被社会广泛接纳,并被积极地用来改造、提升我市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机械重居全市农业主导地位。
  
  30年农机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30年风雨兼程,30年奋斗拼博,晋城市农机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成功开创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状况和对农机化的认识程度,在较长时间内,农机化发展尤其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必须坚持走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路子。3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对农机化发展所实施的项目支持、购机补贴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是发展农机化的基础和保障;调动民力,多元投入,市场推动是发展农机化的根本方向。只有坚持政策扶持、市场推动这个双轮驱动机制,才能保持农机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农机化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主要农作物、重要农时、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及重要调产项目机械化的发展是我们主抓的重点,必须集中精力,创新克难,重点突破,同时要兼顾到其它辅助产业机械化的发展,力求做到主辅结合,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我们多年来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的实践证明,重点与整体结合得越紧密,农机化的作用就越突出,服务“三农”的水平就越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举措。
  
  三是必须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要提高我市农机化装备水平,必须坚持走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在更多的领域可通过引进先进的机具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进行集成创新,提升我市农机装备技术档次。近几年间,我市引进的与小手扶配套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和玉米收获机,成功地破解了制约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自主创新,研制开发的桑蚕立体养殖架等机具,满足了农民对农机产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是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原动力。
  
  四是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一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离不开农艺技术的支撑,一项先进农艺技术也必须以农机装备作为其实施载体。我市形成的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耕作习惯的几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成功示范证明,凡是农机农艺结合得好的,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运用多数也是成功的。可以说,农机与农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结合得越紧密,农机化发展速度就越快。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4672-1.html

标签:农机 污染 全国 资源 消耗 农村

上一篇:淮安:“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实现“五个转变”
下一篇:2008《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标准宣贯会在洛阳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