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发展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对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农机化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机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的认识,推进农机化再上新台阶。
一、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
1、农机装备总量中“三多三少”。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2、农机教育现状与农机的发展不协调。一方面农机形势大好,发展十分迅速,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县乡基层农机部门、技术推广系统和维修等人才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各农机大、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难于招到学生,农机大中专学校、技校专业停办转行。主要原因是农机教育与生产脱节,教材与生产实际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3、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是农机化发展的南北差距、水旱差距。旱高水低、北高南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各省区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各省、区,各地、市、县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机的报废与更新的不协调。按照农机的正常使用年限,拖拉机和农机具到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报废,不然其安全性、经济性都比较差,使用成本加大,作业性能变差,排放超标,对大气的污染增大。
4、农机系统内部工作的不协调、不平衡。一是农机化工作的不协调。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推广部门推广的不是通过鉴定的产品;可以上牌照的不是发了推广鉴定证的企业和产品;受到农民欢迎的不是农机管理部门重点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科研单位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是受到农民欢迎的和农机管理部门重点支持推广的;国家补贴的农机种类和产品不是具体补贴县农业生产所需,农业生产所需的又不能及时列入国家支持推广和补贴产品目录等。二是农机化工作的发展不平衡。鉴定、推广和监理工作力度大,重视程度高,而农机管理、培训和科研,尤其是市场监管工作没有抓好,成为一个短腿。农机管理部门不管或是轻视农机管理与其名称职责极不相称,这也是整个农机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5、机手负担过重,影响了农民购机积极性。按照有关规定应该减征养路费。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地区只要拖拉机上路,不论是从事何种经营,都要征收养路费,加重了机手的负担。机手们对此反应强烈,影响农民购机积极性。另外,农机的保险费用高,制约农机的发展,与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不协调。
(二)全面发展的问题
1、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机化进行总指标考核。要对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全面评估。现在,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仅仅为三个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不能反映全面情况。由于每一个省地县的农作物种植的种类差异特别大,用此来考核这些地方的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就完全没有意义。
2、农机监管不全面。一是农机安全监理主要是拖拉机的安全监理,对配套的农机具、其他农业机械关注很少或是没有涉及。二是对于农机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全面,主要是对维修、作业方面等使用过程的监管,对经销市场、生产领域的监管薄弱,并且每个省地监管全面性也差别很大。
3、农机化基础建设跟不上农机化发展步伐。如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库棚建设滞后,这些都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现有的机耕道、库棚大多已失去使用功能,不适应大中型农机作业的需要,既不安全又影响了农业机械使用效能的发挥。这已成为制约农机发展的一个瓶颈。
4、农机化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投诉监督体系、维修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职业技能体系还不完善,产、供、修、用脱节;农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优势偏弱,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能力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作业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出现,管理者、作业者素质不高,缺乏信息渠道,组织之间的无序竞争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从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机发展看,购置补贴资金需求量、全国及各省的布局、补贴机具的种类、轻重缓急和比例大小等,都需要认真研究。不然可能影响农机的可持续发展,可能造成部分地区农机数量过剩,经济效益差,经营者难以维持。补贴力度太过大,可能引发农机数量过剩,可能导致连续几年对农机需求锐减,市场萧条,引发全国性的农机“经济危机”,给农机的长远发展以致命的打击。
2、农机化基础建设薄弱。目前,改革开放前建立的一整套农机制造、经销、维修服务和教育体系几乎损失殆尽,如农机教育学校停办转办、师资大量流失、教材严重老化,以及农机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机构和人员奇缺。
3、农机法规、农机标准化建设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还不完善、不配套,尤其是贯彻执行的不太好。
(四)以人为本和协调发展相矛盾的问题
在农机购置尤其是购置补贴工作中,存在着以人为本和协调发展的矛盾。一方面,总的要求是购买由农民决定;另一方面,由于受利益驱动,农民都购买价高利大的农机(富裕地方农民),而不管农机的经济效益,造成有的地方农机具过剩,工作量严重不足,经营效益急剧下降。而相当一部分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只能购买价值低的农机具,农机数量增长相对要慢,致使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新的不平衡。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推进农机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增强做好农机工作的信心和自觉性
200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我国已经到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阶段。2008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事实证明,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1、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农机化能大大减少土地耕作的劳动力,改变农民的生活、生产现状。农机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农机化能使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急剧下降,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事其他工作,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2、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有利于节本增效,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此外,发展农机化,可以提高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使用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动村容整洁,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3、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4、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从事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是妇女和中老年人,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农村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缓解劳动力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彻底转变传统农机化工作的思维模式
1、逐步完善农机法律法规体系。农机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农机部门的工作重点向以法促机、以法治机的“市场管理型”转变。已经颁布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各省农机管理条例和配套规章等,明确规定了农机部门依法管理农机市场的主体地位和执法职责。依法加强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已成为农机部门头等重要的职责。
2、转变农机推广部门机制。农机新技术推广市场化的发展,使农机户、农机联合经营组织、协会、科研生产企业等已经成为农机新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农机部门和农机推广机构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过去“自我主导型”转变为“技术服务型”。要主动走出去、靠上去,依靠政策法律,依托项目,全心全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上门服务。为他们推荐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都符合标准的各种新式农机具。
3、优化农机具结构功能。由过去注重作业面积、作业效率向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快速增收的转变;由过去传统的、简单的粗放作业向高科技的精确化、标准化作业的转变;由过去农机具结构功能单一、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向多功能组合复式作业、环保节约型的机具结构的转变;实现由过去只注重农业生产作业环节需求向注重市场需求转变;由过去注重农产品简单再生产环节向注重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的开发服务上转变。解决“三多三少”问题等农机化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具体就是要加强农机的质量监管,提高农机产品、作业、维修和培训质量,保证“好”,同时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优化农机结构和功能。同时,要注意农机化发展速度要与新农村建设速度相适应,尤其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及规划相一致,避免造成新的不平衡不协调。
(三)建立农机化理论体系
农机工作要做到全面协调发展,需要适合中国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农业部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农机化理论体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对于农机的真实需求,从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使用经济效益,甚至从农机化从业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等全面考虑,从农机化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多角度研究中国特色“农机化理论”,促其尽快出台,尽快结束农机化发展缺乏理论指导,凭经验、各自为政、相对自由发展的局面。
(四)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农机化,实质上就是要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生产水平,满足农牧民的农机需求。在发展农机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农牧民为本,农牧民需求什么农机具,购买什么要由他们自己做主。在购机补贴时,应该合理规划购机补贴资金,着重加大补贴幅度和范围,使广大牧民能受到更多的实惠。但是,又要注意农机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合理性,注意农机的经营效益,对农牧民购机进行引导,甚至采取必要的计划调控措施,不能任凭其自由发展。
(五)统筹农机化体系建设
在合理规划购机补贴资金,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农机化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机推广、鉴定、监理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作业、维修质量,建立和恢复农机修理、教育体系;其次,要统筹农机工业、科研、教育、流通等支撑行业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促进创新型农机企业的发展
农机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研发能力弱、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储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新型农机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企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行业管理,加大税率优惠政策的力度。鼓励农机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对引进重大装备以及承担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尤其是核心技术国产化程度高、先进的农机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产品,实行优先补贴、加大补贴幅度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研创新经费上给予支持。建立重点农机产品准入制度,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机龙头企业。
总之,我国的农机化工作处在全新的难得的良好发展时期,面对新时期对农机化工作的新要求,必须在学习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深刻理解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实质和要求,以及对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着力破解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新局面,推动农机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