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农业部在郑州召开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会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副司长刘恒新出席大会并讲话。
大会提出2009年“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目标:投入联合收割机44万台,比上年增加2万台,参加跨区机收的28万台;小麦机收水平达到8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宗锦耀在讲话中认为,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跨区作业,有效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十几个粮食主产省每年组织几十万台联合收割机转战大江南北,联合收割机年作业时间由10―15天增加到1―2个月,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由跨区作业开始初期1997年的14.1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71万台。小麦机收水平由1997年的54%提高到2008年的82%,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机械化。
宗锦耀强调,小麦能否颗粒归仓,机收是个关键。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小麦机收83%的目标,将“三夏”小麦跨区机收作为中心工作,切实做到夏粮一天不到手,工作一天不放松。各地要着力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作业有关费税减免和跨区作业免费通行等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机具按期投入作业;要着力提高作业组织水平,做到作业区域明确、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稳定、作业收益合理。
据了解,2008年我国农机化生产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经受住了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有效应对了柴油供应严重紧张、农机作业价格高位运行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农机投入总量、作业面积、机械化作业水平均创历史新高。跨区机收减少粮食损失51亿斤,增加机手收入45亿元,增收节支共计192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议分析了今年跨区机收作业五个有利条件:
一是社会环境空前良好。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去年增加1206亿元。大幅度增加了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为农机跨区作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随着国家130亿购机补贴款的陆续发放,广大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工业产销两旺。目前,全国已落实到农户补贴资金61.6亿元,补贴机具逾132万台,受益农户122万户,带动地方财政投入16亿元。落实补贴资金的68.6%用于购置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谷物收获机械,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农民机具投入和增收预期积极。根据农业部调查显示,今年跨区机收作业市场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预计投入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小麦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均超过上年。
四是油料供应预期良好。今年国家实施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等收费,降低了农机跨区作业的成本。总体上看,“三夏”期间不会出现成品油价格大涨、供应紧张的情况。
五是跨区作业准备工作充分。各地高度重视,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农业部印制了30万张《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已免费发放到机手手中。各省区市对今年跨区作业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制定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会议同时分析了影响今年跨区机收作业潜在的不利因素:
一是气象对作物成熟时间的影响尚不确定,给收割机有序转移带来困难;
二是今年稻谷、小麦、玉米收益比上年减少,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对提高农民用机需求产生影响;
三是在连续5年增产增收的形势下,放松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倾向有所显现,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会降低对农机跨区作业的重视程度;
四是由于投入作业的机具数量增加,难免出现作业价格无序竞争及地方保护现象,甚至天气原因,也会导致某一时段部分地区机收作业供需脱节。
刘恒新在讲话中要求,各地要以“三夏”为重点,着力在做好前期准备、落实有关政策、开展信息引导、提高组织程度、积极协调配合、规范作业市场、推广适用技术、扩大新闻宣传上下功夫,确保夏季农机跨区作业目标的实现。
会议期间,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公司就“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合作举行签约仪式;河南、湖北、山东三省农机管理部门做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