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机部门:要善于主动运用媒体表达声音
2009-05-07   来源:山西新闻网   

  长治市张庄村农民王金红,从2003年始,自己筹集资金办起一个农具博物馆,前后收藏并展出农具10余种共268件。

  春末夏初时节,长治市郊区张庄村农民王金红创办的农具博物馆里,格外红火,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早在20年前,我就熟悉王金红。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金红,打破常规办企业,创办了与美国一家企业合资的长弓玛钢有限公司,把产品销到了国外。王金红不再担任村干部后,自己筹集资金办起一个农具博物馆,这在全省当属首创。这个博物馆到底办得怎么样呢?听说今年开春以来这里已接待了300多位参观者。抱着浓浓的好奇,我再次来到张庄村。在农具博物馆落座后,一位小伙子沏了一壶茶,边倒边说:“王老伯刚送走一伙农民,又来了一伙学生,这些天忙得屁股都挨不着板凳。”

  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实物佐证

  张庄农具博物馆其实就在王金红自家的小院里。小院里架起一个棚子,地上摆着错落有致的农具,墙上也是排列整齐的农具,空中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农具,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我有点不解,时下种地已经用上了农业机械,还搜集保存这些东西干甚?老王说,没有小的哪有大的,没有土的哪有洋的,没有旧的哪有新的,没有传统的哪有时尚的。咱农民种田吃饭,就是从这些传统农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看起来落后了,在过去可先进着呢!每件农具镌刻着文化的符号,印记着时代的标识,见证着文明的进程。

  在王金红的眼里,这些锈迹斑斑的农具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佐证,为农民兄弟传承劳动文明留下了生动记录。了解了它们,对过去不忘尊重,对今天感到甜蜜,对未来的发展更有精气神儿。

  在那些农具中间,还点缀着用水泥堆捏、用石头雕琢、用金属打造、用木头制作的一些人物和禽兽模型,既古朴厚重,又充满生气,使你享受到一种既淳朴又高雅的农业文化。

  我轻轻抚摸着那辆木轮子上裹着铁箍的铁脚车,虽然车辕、车身已经陈旧发乌了,铁箍上锈迹斑斑,却是那样的亲切。我拽起系在车辕上的遛绳,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经常看见骡子拉着铁脚车在田野间、在乡村间。铁脚车拉粮食,那是丰收的喜悦;铁脚车拉着姑娘们去赶集,那是我们的风景。

  我凝视着墙上挂着的那片用枣树枝儿编造的耢,心里不由得又痒痒起来。我小时候放学了,总要去找我堂哥过过坐耢的瘾。堂哥是耢地的老把式,手拽遛绳,双脚叉着,响一声鞭子,两匹马拉着耢就跑了起来。我抱着堂哥的两条腿坐在耢上。一起一伏,黄尘滚滚,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浑身的血管都鼓起来,真是个爽啊!

  墙角处安放着一架水车,我试着推了推,眼前又出现了邻居家的那个小菜园。原来小菜园浇水是摇辘轳、吊水桶。有一天,农业合作社帮其买回一台水车安装到菜园的井上,牛拉着水车转圈圈,水顺着管子往上涌,省了劲,效率高,蔬菜水汪汪地往上长。那年收入高出了往年的好几倍,腊月里,邻居家给过去摇辘轳的大哥娶了媳妇,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在东墙根放着石磙、扇车、铁杈,木锨和推板,墙上挂着筛子、簸箕、笸箩、木斗、大秤和马灯。我看到这些,禁不住喉咙里涌甜水。庄稼熟了,要登场了,一股淡淡的清香飘荡在村里,使这些“老朋友”一个个派上了用场。特别热眼的是那几把杈子,在月色朗朗的秋夜架在场上,给疯玩的小伙伴们壮起了胆。大家撵啊、喊啊,绕着庄稼堆钻草窝、捉迷藏,一直玩到月亮当空,清辉漫漫……

  我站在院中,举目四望,仿佛走进一所古老农庄,享受着田园文明的沐浴,感受着农耕文明的陶冶。

  一个小小的农具博物馆,收藏着耕耘类、纺织类、打场类、运输类等10多种共268件农具。其穿越时空,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王金红绰号“万保全”

  在张庄村民中,王金红有着“万保全”的绰号。他心细手巧,喜欢鼓鼓捣捣搞个革新。

  有段时间,农民的繁重体力劳动,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年下来,要承受挑粪、翻地、下种、间苗、锄耧、收割、运输、打场、晾晒、入库等15道工序,全靠手拎肩扛。农民们出力洒汗不说,还有的过早累驼了腰,患上了气喘、背痛、胃疼等疾病。他在想,农民种地如此受苦耗体力,就不能让他们省点力气又效率高吗?他曾经进过工厂,跟着技术员绘过图纸,参与过小改小革,于是四处拜师,查阅资料,苦苦探索,革新实验,下了一年多功夫,搞出一个农业生产机械化流水作业线,在长治市率先推广机耕、机运、机播、机灌、机间苗,机耕田、机收割、机打场、机入库等先进技术。自此,往地里送粪不用肩挑了,抗旱浇地不用担水了,粮食入库不用爬楼梯扛大麻袋了,既省了力、省了人,又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指数,还组织剩余劳力创办起几个小企业。王金红的这一创造,得到区、市、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他所领导的张庄村曾被当时的山西省农业机械厅确定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单位,省科委还奖励了他们15万元科学种田启动资金。

  曾经在这里写过小说《翻身》《深翻》的美国友人韩丁先生,就对王金红发明的粮食烘干机赞不绝口。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推广节水喷灌,倡导工业文明,建设文化新村,引导智慧致富,被评为区、市、省劳模,连续被选为区、市、省人大代表。

  菜地改成了农具博物馆

  2003年,王金红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后,肩上依然扛着一种责任,心里始终存着一个念头,筹办农具博物馆,终于圆了他的梦,也在圆着更多人的梦……

  王金红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把别人扔在地窖里、塞在门楼上的农具收拢了来,一件一件擦抹干净,贴上标签,编号入座,依序排列,使小院一下子丰富起来。

  从标签上识别,那架纺车和织布机是在民国初年打造的,是老王在河北省的一个山村里找到的;那盏马灯是大跃进年代用过的,是老王从河南省的一个山村里收回来的;还有那架耧,是老王花大价钱从邻村一个农户家背回来的……

  她老伴说,这些年没有少给他买鞋蒸干粮,他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才回来。老伴儿叫徐水娥,摸老王的心思。当年她和他恋爱时,她就冲着他爱鼓捣个机器,宿舍里经常堆得是图纸和机器零件。结婚后,他搞经营,她办后勤,特别是为村里的兄弟姐妹们研制出新农具后,她就设法做可口的饭菜“奖励”他。

  徐水娥也有点小不情愿。原先,他们家的后院种着一片菜地,黄瓜、茄子、豆角10多个品种,夏秋季节每天能尝鲜。而今,地上铺了水泥,空中搭起棚子,满院子都是农具了。

  “谁叫我俩都是农民来,他高兴的事儿,我心里乐意。”徐水娥还是说了心上的话。自老伴儿创办农具博物馆后,心情比过去舒畅了,身子骨比过去硬朗了,她还是悄悄地改善着伙食。

  “老外也迷上了这博物馆!”

  在屋内墙壁的镜框里镶着两张美国报纸。一张是《雷丁日报》,刊登着王金红应韩丁之邀出访美国的消息。另一张是《马萨诸塞州日报》,整版介绍了波士顿托福斯大学演出的《翻身》剧目,还有王金红登台演讲并与《翻身》剧组演员合影的图片。剧照上的演员身穿中国农民服装,头上裹着羊肚毛巾,手中拿着中国农民使用的农具,一副太行山庄稼人的模样。王金红介绍说,他当时站在舞台上的聚光灯下,和那些演中国农民的美国人合影,就像回到了家乡,心里自豪啊!

  我正听得入神,推门走进一位美国客人,直条条的个头,30多岁的样子。他向我们点点头,转身指了指东墙边那两辆独轮车。王金红明白他的意思,走过去拍了拍那辆木头轮子独轮车说:“这个用来推土运肥的,是大跃进年代农民修水库的主要农具。”然后指着旁边那辆胶皮轮子独轮车说:“这个用来贩菜贩水果的,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推着它进市场的。”

  “老外也迷上了这博物馆!”我随口赞道。

  “已有14个国家的客人来这里参观考察过,前些日子刚接待了英国一个电视台的记者。”

  “刚才那位老外和你认识吧?”

  “他叫贺丹,美国留学生,专门研究中国汉语,和我成了朋友。”

  贺丹,美国明尼苏达州人,加州大学博士生,先到台湾大学留学,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他这次在中国搞社会调查,是受美国教授的指引,继续韩丁的事业,在韩丁所着 《翻身》《深翻》两本小说的基础上,调查记述改革开放以来太行山农民发生的变化,也准备写一本书。

  去年11月,贺丹就来到了张庄村。他看上了王金红的农具博物馆,一直吃住在王金红家里。在和我交谈中,他说每天出出进进农具博物馆,是他这次调查的最大收获。在这里观察到中国北方农民生产、生活的变迁,感受到中国北方农民的智慧和才艺。

  王金红特别羡慕美国人善待文物的传统。在美国,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都建造有博物馆,农牧业、手工业、编织业、酿造业、制造业、泥塑业等等,分门别类,各具特色。美国人称之为“根文化”,是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的物化历史。

  漫步于王金红创办的农具博物馆,你会觉得自己游历于中国农耕文化悠悠历史的长河中,感悟到中国农民的聪颖智慧和无穷的创造,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劳动者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3887-1.html

标签:农机 媒体 表达 声音 运用 主动 部门 善于

上一篇:山西惠农补贴26.7亿已完成春播1069万亩
下一篇:浙江余姚:设施农业助农年增收入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