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西的“三夏”机收呈现出四个显着特点:
第一,小麦机收跨区作业进度快、质量好。今年山西省预计投入机收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1万台左右,其中新增联合收割机2000台左右,引进外省机车2000台左右,计划完成小麦机收面积930万亩,小麦机收率稳定在85%以上。今年出省参加省际跨区作业的机车预计达2000台左右。据石油部门统计,三夏期间,山西省小麦种植区柴油储存量2.2万吨,完成小麦机收和玉米、大豆复播约需用1.8万吨,足额保障“三夏”期间农机作业油料供应。今年山西省“三夏”农机作业市场运行基本正常,作业市场稳定,大多数农机手有固定的作业地点。从作业收费上来看,由于今年干旱、旱地小麦产量较低,加上机具较多,旱地小麦机收价格每亩15-25元,水地小麦机收价格在每亩35-40元,作业收费比去年略有下降。截至2009年6月14日,全省完成小麦收获面积752.7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9.5%,其中跨区机收面积683.8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3%,占可机收面积的73.5%。预计6月25日左右,全省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可全面结束。
第二,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试验区小麦增产效果明显。尧都区是全国保护性耕作典型示范区,当地今年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仅410 mm,旱地小麦大幅度减产,部分地区绝收,而保护性耕作小麦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旱优势,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小麦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20%以上;中澳项目试验区保护性耕作亩产达165公斤,比传统耕作的90公斤增产83.3%。2000年全年降水量仅为328mm,试验区保护性耕作亩产156kg,比传统耕作的74kg增产110%。2005年尧都区全年降水量仅为308mm,试验区保护性耕作亩产达251kg,比传统耕作的127kg增产97.6%。多年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抗旱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大旱之年,抗旱增产效果更加突出。
第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在小麦、玉米或大豆一年两熟区域主要推行以下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机收留茬,人工将浮草运走或撒匀,随后,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或旋耕、条带播种机直接播种、施肥,播种后喷洒除草剂。在小麦一年一熟区域主要推广小麦机收、秸杆自然覆盖、化学除草、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最近几年,山西省出台促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政策,把免耕播种机纳入省级叠加补贴的范围,补贴比例达到40%,这对于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估计,今年全省玉米复播面积410万亩,计划机播380万亩,占复播面积的92%;小麦产区大豆复播面积180万亩,计划机播面积130万亩,占复播面积的72%。预计全省将投入夏季复播的机具数量在5万台左右,其中免耕、少耕播种机14000多台。到6月14日,全省已完成机械复播面积268.5万亩,占计划复播面积的52.6%,当日投入各类农机具37846台(件)。到6月30日左右,全省机械复播工作将全面结束。预计山西省今年机械复播的380万亩玉米、130万亩大豆可全部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基本杜绝了秸杆焚烧现象。
第四,“三夏”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呈良好态势。5月25日省农机局下发了《关于认真抓好“三夏”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对“三夏”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市、县都按照省局的安排组织监理人员深入田间、场院等主要作业场所开展农机执法检查,纠违章、保安全。运城、临汾、长治、晋城、晋中等小麦主产区启动农机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出动监理人员赶赴现场,及时处理事故。截至目前,没有发生农机伤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