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下正是秸秆禁烧时期,就在有些地方“狼烟”四起时,陕西富平县连续5年却未发现一起焚烧秸秆现象。“三夏”期间的秸秆焚烧,成为多年来农村的一个顽症。秸秆焚烧不但影响空气质量,它产生的浓烟,还会影响交通,引发火灾,造成土壤缺墒。2002年农业部就在全国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5年间,富平县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农民群众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从根本上解决了焚烧秸秆这个难题,全国20多个粮食生产大县都到富平学习经验。“富平现象”告诉我们,年复一年常谈“焚烧秸秆害处多”,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工作让秸秆变废为宝,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实现生态与生产的和谐发展。
6月8日至10日,正值“三夏”大忙时节,记者驱车穿梭于全省产粮大县富平县的乡间田野,车外面不时闪过的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正在紧张地工作着,一堆堆新收的小麦清新扑鼻,一幅幅“三夏”美景尽收眼底。
富平县收割小麦已经超过50万亩,记者看到已经收割过小麦的田野里金黄一片,没有发现一丝焚烧的痕迹,视野格外开阔,空气格外清新。陪同记者采访的富平农业局局长雷润民告诉记者:在富平县76万亩麦田里,农民群众绝不会点火焚烧麦茬和秸秆!雷局长话语掷地有声,是那样的坚定而自信。那么雷局长的底气到底来自何方?
就在5年前,富平各相关部门曾经多次动用行政命令和惩罚等手段,禁止焚烧秸秆,但是收效甚微。每到“三夏”,到处依然狼烟四起,焦土一片。“禁烧令”已于1999年下达,可为何仍屡禁不止?雷润民说,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小麦收获后留下的麦茬。针对这一难题,富平县一手抓禁烧执法,一手抓技术推广,各部门加大配合,相互促进。
记者看到,在留有长长麦茬的地里,机播手驾驶拖拉机带着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就完成了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各道程序。播种后,小麦残茬和麦糠覆盖在地表。由于一次可以播种3行,所以不到10多分钟,一亩地就播种完毕,效率极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问题,2002年,富平县农业、农机部门对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症结进行了分析并综合攻关,并引进了农业部推广的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对农民买免耕播种机具实行50%以上的补贴。近5年时间,县上将800多万元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在推广玉米免耕播种这个关键环节上,使全县免耕播种机增加了3000多台,为新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们还集中力量对农民进行培训,然后在各乡镇建立起新技术、新机具应用示范点,由县乡两级政府组织广大农民进行观摩,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并产生使用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同时,各部门主动搞好配套服务(机具、技术、必要的物资供给等),使农民无后顾之忧。新闻单位积极配合,对焚烧秸秆的事件及时曝光,执法部门严查快处,对构成危害的追究相应责任。
指导当地夏播的省农机专家说, 早在2002年前农业部就在北方小麦产区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机械深松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这项技术的好处就是降低作业费用,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省上来富平检查指导工作的一位专家说,不耕地+烧秸秆=耕作制度的倒退;不耕地+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机播种=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耕作制度的革命。
华朱乡华朱村农民朱运良说,他们这几年得了免耕播种(硬茬播种)的利。他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玉米为例,每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增施尿素4.7公斤,磷肥9.5公斤,钾肥11.5公斤,等于每亩多施了20多公斤的无机肥。现在平均每亩地节约成本55元左右,加上增产粮食10%,每亩地可使农民增加70多元的收入。如今播种、施肥一次过手,种地越来越简单了。在场的技术人员介绍说,免耕技术高留茬、硬茬播,能够使麦茬腐化,可以增肥地力,保氮保磷,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够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减轻对土壤环境污染,由此形成“秸秆还田――肥田增产――再还田――再增产”的良性循环。
在华朱乡检查“三夏”工作的富平县县长郑成瑞告诉记者,富平是全省产粮大县,小麦秸秆总量常年在20万吨左右,玉米秸秆在30万吨左右,利用好了前景广阔,利用不好危害极大。处理好禁烧秸秆问题,县上采取的是“疏”,而不是“堵”,必须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采用行政命令和高压手段的话,只能治标不治本。再说,县上有多少干部能够去日夜监督那70多万亩的麦田呢?最关键的一点是,农民在新机械推广中尝到甜头,自觉地不再烧秸秆。
采访中,在华朱乡华朱村机播的机播车车主车高峰说:“他那边收,我这边播,在麦茬地里,不犁不旋,施肥播种一次完成,亩收费仅15元,比过去复杂的播种套路,每亩能节省35元。由于高留茬、麦秸和麦糠都留在地里,遮阴覆盖又可节省一次浇水,每亩至少又省下40至50元。所以现在农民普遍使用农机具,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我们投资农机具的农民来说又是个可靠的保证。这几年好多省市都到咱们这学习经验哩!”他介绍,“三夏”10多天内,机播手可收入3000至5000元。县农机局局长王恩亮告诉记者,根据最新的统计,全县近3000台免耕播种机,仅今年夏收,机播手的现金收入就可以增加1300多万元。
针对今年全县夏粮减产实际情况,富平县提出“以秋补夏”,3000多台免耕播种机帮助农民抓住雨后墒情有利于出苗的时机,进行豆类和玉米高茬播种(硬茬播种),目前已经播种秋粮31万多亩。
6月8日至10日,正值“三夏”大忙时节,记者驱车穿梭于全省产粮大县富平县的乡间田野,车外面不时闪过的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正在紧张地工作着,一堆堆新收的小麦清新扑鼻,一幅幅“三夏”美景尽收眼底。
富平县收割小麦已经超过50万亩,记者看到已经收割过小麦的田野里金黄一片,没有发现一丝焚烧的痕迹,视野格外开阔,空气格外清新。陪同记者采访的富平农业局局长雷润民告诉记者:在富平县76万亩麦田里,农民群众绝不会点火焚烧麦茬和秸秆!雷局长话语掷地有声,是那样的坚定而自信。那么雷局长的底气到底来自何方?
就在5年前,富平各相关部门曾经多次动用行政命令和惩罚等手段,禁止焚烧秸秆,但是收效甚微。每到“三夏”,到处依然狼烟四起,焦土一片。“禁烧令”已于1999年下达,可为何仍屡禁不止?雷润民说,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小麦收获后留下的麦茬。针对这一难题,富平县一手抓禁烧执法,一手抓技术推广,各部门加大配合,相互促进。
记者看到,在留有长长麦茬的地里,机播手驾驶拖拉机带着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就完成了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各道程序。播种后,小麦残茬和麦糠覆盖在地表。由于一次可以播种3行,所以不到10多分钟,一亩地就播种完毕,效率极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问题,2002年,富平县农业、农机部门对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症结进行了分析并综合攻关,并引进了农业部推广的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对农民买免耕播种机具实行50%以上的补贴。近5年时间,县上将800多万元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在推广玉米免耕播种这个关键环节上,使全县免耕播种机增加了3000多台,为新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们还集中力量对农民进行培训,然后在各乡镇建立起新技术、新机具应用示范点,由县乡两级政府组织广大农民进行观摩,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并产生使用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同时,各部门主动搞好配套服务(机具、技术、必要的物资供给等),使农民无后顾之忧。新闻单位积极配合,对焚烧秸秆的事件及时曝光,执法部门严查快处,对构成危害的追究相应责任。
指导当地夏播的省农机专家说, 早在2002年前农业部就在北方小麦产区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机械深松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这项技术的好处就是降低作业费用,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省上来富平检查指导工作的一位专家说,不耕地+烧秸秆=耕作制度的倒退;不耕地+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机播种=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耕作制度的革命。
华朱乡华朱村农民朱运良说,他们这几年得了免耕播种(硬茬播种)的利。他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玉米为例,每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增施尿素4.7公斤,磷肥9.5公斤,钾肥11.5公斤,等于每亩多施了20多公斤的无机肥。现在平均每亩地节约成本55元左右,加上增产粮食10%,每亩地可使农民增加70多元的收入。如今播种、施肥一次过手,种地越来越简单了。在场的技术人员介绍说,免耕技术高留茬、硬茬播,能够使麦茬腐化,可以增肥地力,保氮保磷,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够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减轻对土壤环境污染,由此形成“秸秆还田――肥田增产――再还田――再增产”的良性循环。
在华朱乡检查“三夏”工作的富平县县长郑成瑞告诉记者,富平是全省产粮大县,小麦秸秆总量常年在20万吨左右,玉米秸秆在30万吨左右,利用好了前景广阔,利用不好危害极大。处理好禁烧秸秆问题,县上采取的是“疏”,而不是“堵”,必须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采用行政命令和高压手段的话,只能治标不治本。再说,县上有多少干部能够去日夜监督那70多万亩的麦田呢?最关键的一点是,农民在新机械推广中尝到甜头,自觉地不再烧秸秆。
采访中,在华朱乡华朱村机播的机播车车主车高峰说:“他那边收,我这边播,在麦茬地里,不犁不旋,施肥播种一次完成,亩收费仅15元,比过去复杂的播种套路,每亩能节省35元。由于高留茬、麦秸和麦糠都留在地里,遮阴覆盖又可节省一次浇水,每亩至少又省下40至50元。所以现在农民普遍使用农机具,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我们投资农机具的农民来说又是个可靠的保证。这几年好多省市都到咱们这学习经验哩!”他介绍,“三夏”10多天内,机播手可收入3000至5000元。县农机局局长王恩亮告诉记者,根据最新的统计,全县近3000台免耕播种机,仅今年夏收,机播手的现金收入就可以增加1300多万元。
针对今年全县夏粮减产实际情况,富平县提出“以秋补夏”,3000多台免耕播种机帮助农民抓住雨后墒情有利于出苗的时机,进行豆类和玉米高茬播种(硬茬播种),目前已经播种秋粮31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