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发现,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千百年来,传统农业总是与刀耕火种为伍,直到今天,农民朋友躬耕阡陌的情景依稀呈现眼前:犁田、插秧、割稻、除草……几乎所有农活都要农民兄弟挥汗如雨,人们形容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沉重产业。近几年来,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业,特别是农机实行补贴后,农业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湖南常德市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了57%,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名列全省前茅。农业劳动力很大程度上从土地中得以解放,如今,希望的田野遍地“机”叫,农民欣喜地说――
湖南:别了,“面朝黄土”的日子
6月16日,笔者在常德市桃源县车湖浣乡采访,该乡新隆街村的农民开心地告诉记者,他们今年的400亩水田已全部承包给农机大户尤军耕种,他们只管收粮,耕、插、割,还有植保一概不管。年过半百的张大伯乐得合不拢嘴,兴奋地说:“扛了几十年的犁,现在农机开进田,再也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
张大伯的话是大实话。据常德市农机局分管农机推广工作的副局长沈国安介绍,近几年来,常德市通过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补贴推行农机下乡,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已跃升到57%,高出了全省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农民劳动强度明显减轻,农村劳动力已逐步从田地里解放出来。
农机补贴 常德第一个吃螃蟹
翻开常德市农机推广的历史档案,资料清晰记载着这样的文字: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常德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170万元,对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一台价值近3万元的收割机,市财政每台补贴6000元,县财政补贴5000元,购机农民只要掏2/3的资金就可以把收割机开回家了。当时,常德市开了全国农机补贴的先河。
常德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政策?农民购农机财政给补贴,这在当时来说着实是一件新鲜事。当时,常德人是这样洞视的: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不断转移,从事田间劳动的农民会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只有把农业机械开进广袤的田野,把农民从田土里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顺利转移,农民才能获得更多收入。常德在农机购机补贴上率先迈出了一大步。
常德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关注,更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省相关部门多次来常调研,高度赞赏常德的经验。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农机补贴的相关政策。安乡县被列入中央财政实施农机补贴的首批试点县,当年补贴50万元,农民购买收割机械的每台给予6000元的现金补贴。2005年,这一政策进一步得以扩大。补贴面扩大到了桃源、汉寿、澧县等地,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达到了110万元。
随着这一政策的不断实践,补贴程序不断规范,补贴品种门类也不断增多。2006年,补贴面扩大到6大类13个品种,补贴机械覆盖到拖拉机、耕作机械、收获机械、种植机械、池塘清淤机械。今年,补贴面又扩大到11大类43个品种,除国家通用目录的外,还推出了国家非通用目录、地方推荐目录,补贴额达到了机具价的30%,特别是插秧机的补贴额达到其销售价的50%。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农机补贴更符合各地实际,更贴近农民的需要。
农机补贴助推常德市农机化水平提高
财政补贴农机,助推常德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据统计,到去年底,常德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0万千瓦,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主要环节的机具快速发展,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00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9482台,联合收割机达到5390台,水田耕整机达8.8万台;插秧机由2007年的83台发展到250台。此外,种植机械、植保机械、烘干机械及其它配套作业机械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高性能、高效率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农业机械化已深入到大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目前常德市可完成机耕面积58万公顷,机收26.5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耕、播、收等环节实现农机化综合作业。
今年,中央财政给湖南省分配了5亿元的农机补贴资金,湖南省将补贴资金分两次下达到各地市州,常德市首批分配资金5580万元,截至5月底,常德市已完成协议提机94.4%,涉及农机户2万多户,直接拉动消费2亿多元。预计今年下半年还可争取中央财政的农机补贴2000多万元。
农机正改变着农耕模式和农民的生活
农机补贴程序是:项目区农民申请,乡里审查,购机农民与县农机部门签订协议,选定机具规格、品牌、型号,与商家谈价,差额提机。这一老百姓直接得实惠的购机补贴程序吸引了不少农民购机作业。农业机械正改变着当代农业的耕作模式和农民的生活,也让一批农机大户在田野里淘到真金白银。
桃源县车湖浣乡村民尤军,今年4月财政补贴2.1万元,自己掏了2万多元购买了一台拖拉机和一些耕作、收获机具。他把机械一买进家,就开始跑市场,自己在村里承包了200亩水田,还在邻近的新隆街村全程承包了400亩水田的耕、插、植保、收割。他的这一举动,让100多名农民脱离了田间劳作。成片的田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原有田主的农民可以安心在外打工挣钱。他自己收益也颇丰,到目前为止,仅一季早稻的承包耕种就收回了购机投资。现在,他还打算购买一台半喂入的收割机,预计今年收割早稻、中稻、晚稻、油菜,年底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上。
郭新明是桃源三阳镇远近闻名的农机致富大户。他通过农机补贴购进了半喂入、全喂入收割机各一台,主要从事收割小麦、水稻作业。郭新明很精明,他对全国各地的小麦、稻谷收割季节了如指掌。他每年就遵循着这样一个程序作业:先跨区到海南、重庆收割小麦、早稻,然后回家收早稻,再收中稻、晚稻,次年收油菜,一个循环下来,他的收入达15万元。
桃源九溪乡农机大户李瑞成租赁承包了当地村民3000多亩水田,每亩水田每年老李付给田主一定租金,他采取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回请当地农民在他的基地里打工。他赚钱,当地农民省心又多挣钱。不想守着本土打工的农民还可到外面闯天下。当地农民说,是农机补贴才有了李瑞成这样的设想,也才有了他们今天无忧无虑种田,自由自在的新生活。
汉寿县岩汪湖镇农机大户陈湘德每年带着自己的收割机械跨区作业,在湖北、四川收割小麦、早稻,还带领一批农机大户远涉海南收割,每年的农机经营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像以上这样的农机大户还有很多。据常德市农机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每年通过农机经营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在100户以上。
让农机自由驰骋田野
农机补贴给当今农业的确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当笔者采访问及今后怎样才能使更多的农机驰骋田野,服务农业;农机发展方向如何时,农机部门的干部则道出他们心中的几分期待。
现在,农村机耕道路狭窄的现状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机推广的瓶颈。不少农业机械因为农田机耕道路的狭窄无法下田作业,大型农业机械无用武之地。农田基本建设时应考虑与机械作业配套,方便农机下田作业。
农机维修问题日益突出。前些年购置的农机,因为机械的磨损,如今“问题机具”越来越多,农机维修则成为摆在当前农机推广与作业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每到农忙季节,农机使用频率增高,农机更易出现机械方面的毛病,而每个品牌的农机分布又相对分散,厂家设立维修点也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农机配件相对昂贵又不易得到,这也成为农机户维修中的一块心病。农机部门呼吁,可以走厂家、农机大户、维修点联合的路子,在每个县分设维修中心为农机提供维修服务。农忙时节,还可以组织一些应急维修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即时农机维修服务。
加快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成立农机合作社。有了这样的合作组织,农机作业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机。同时,可以使农机订单式作业,耕、插、收、植保全程承包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推广。各级行政组织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规范农机合作社的运作。
加强农机监管与培训,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加强监管与培训不仅能促进安全生产,而且还提高机手的操作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农机部门要强化监管与培训工作,农机人员也强化接受监管与培训的意识,积极参与农机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