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烈日当头。一望无际的麦田,杏黄色的麦穗迎风摆动。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在麦浪中快速推进,在小麦脱粒的同时,将秸秆切割成细碎的麦草撒到地里。收割机后,长长的黄色烟尘飘向半空,构成一幅壮观的机械化麦收图景。
这是山东省邹平县九户镇成家村的麦收现场。村民成才站在地头,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喜滋滋的。他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小麦产量和效益双增长。今年麦收,自己的麦田全部实现了秸秆还田。这样从收小麦到种玉米,全程都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了。
成才说,同样是小麦收割和玉米播种,技术含量不一样。去年,县里每亩地补贴20元钱,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先在魏桥镇、九户镇建立了1.5万亩示范基地。当时自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保护性耕作了10亩地,没想到增产增收效果这么明显。
他算了一笔账:保护性耕作,每亩可节省农机作业费30元左右;可增加土地蓄水抗旱能力,减少浇水次数,每亩节省水电费15元左右;小麦秸秆还田覆盖,可有效培肥地力,每亩能少施化肥6公斤,少支出20元左右。光节省的钱,每亩小麦就等于增加了65元的收入。
县农机局的李强,麦收期间来到田头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记者向他请教,他简要介绍了这项技术。保护性耕作是将切碎的秸秆覆盖的未耕地上,一次完成带状开沟、种肥深施、播种、覆土、镇压、扶垄等作业。保护性耕作优势可以概括为“三节三增一保护”:“三节”是指节水节肥和节约生产成本,其中估计节水在10%以上;“三增”是指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农民收入;“一保护”是指从根本上消除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推广这项技术,收割时同步秸秆还田是关键。
李强说:“县里开始推广这项新技术时,成家村只有200亩地实行了保护性耕作。由于效果明显,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了这项技术,去年全县保护性耕作达到3.1万亩,今年预计扩大到30万亩,一下子提高了10倍。”
李强告诉记者,邹平县九户镇成家村、魏桥镇吴东村是全县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去年这两个村应用这项技术的大约1.5万亩耕地,今年小麦估产在450公斤以上,部分农户单产突破500公斤大关。
说起保护地耕种的好处,成家村村民成刚也凑过来了:“今年小麦有两次灾害,一是三月底一次降雪冷冻,另一次是5月上旬狂风,很多农户小麦倒伏。我们的小麦受影响不大,关键就是用了免耕作技术。用不用这项技术的地块,小麦长势用眼就能看出差别来。这项技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小麦抗旱、防冻、防倒伏的力量,同时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严重影响环境的秸秆焚烧问题。”
成刚说:“以往这个时节,田间地头到处烟雾缭绕、火光冲天。农民也知道焚烧秸秆不好,但麦茬长,玉米播种不方便。焚烧秸秆浓烟滚滚,高速公路行车不安全,甚至飞机起降也受影响。今年没有这种情况了。”
下午三时许,记者来到孙镇冯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小麦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社长冯永利给大家介绍起来:“我们村2400亩地,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培育小麦良种,良种平均价格比普通小麦高50%。光是小麦良种一项,村民就人均收入近3000元。”
推行保护地耕作,过去有些收割机就不太适应麦收要求了。魏桥镇农机手张维巩介绍说:“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由于便于秸秆还田,农户需求大,现在24小时连轴转都忙不过来,农机收入比别的机型也高。”他还说,新技术的推广,催生了新型农机组织。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1家。
邹平县农机局局长董献勇告诉记者,邹平县农机部门今年在农机补贴工作中,重点推广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这种收割机收割小麦时,小麦损失率非常低,并且自带粉碎机,能将小麦秸秆粉碎到3―8厘米,将小麦秸秆还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缺少粉碎功能,农机部门就引导农机手安装了粉碎机,也能解决小麦秸秆还田问题。今年全县大约600多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安装了粉碎机。
记者驱车在公路上行驶,公路两侧麦田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联合收割机在忙碌作业。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今年山东麦收,秸秆还田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山东省农机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麦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是夏季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省里要求各地大力推广小麦收获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和玉米免耕抢茬播种“一条龙”技术,积极引导农民选用既能高产又便于机械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全面推广夏季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秋季全面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