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灌区位于绥化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区,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5000万元中的90%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如今灌区跑冒现象没有了,年可节水850万立方米,而且灌水速度提高3~4倍。
“现在,插秧再也不用等水了,而且农民用水是按计量收费,农民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12.5元,年节约成本62.5万元。”绥化市财政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据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冯广栋介绍,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财政部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决策。我省财政部门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重点,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目标,积极推进“大粮仓”建设,目前,全省3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在水田示范区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生产条件大为改观。旱田则通过装备世界领先的大型农业机械,示范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而且,通过各类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综合集成运用,如今示范区内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科技贡献率达60%,比非示范区高7个百分点。
推进两类示范区建设
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主导产业优势十分突出。2006年以来,我省每年销往省外的商品粮均在275亿公斤以上,被誉为中国的“战略粮仓”。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要以大局为重,以粮食主导产业为发展重点,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切实承担起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为此,省财政厅决定推进两类示范区建设,即推进旱田和水田示范区建设。2008年8月,在富锦、海伦等16个县(市、区)选择耕地集中连片、经营规模在4万亩以上的区域开展了旱田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在绥化市的北林区和庆安县开展了水田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2009年,又在方正、青冈等15个县(市、区)启动了9个水田和6个旱田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目前,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县(市)已达31个,建成旱田和水田示范区总面积分别达到230万亩、55万亩。
为了使示范区发挥最大的效益,我省财政部门在项目区的建设中突出了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和标准化建设。旱田区通过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实施高标准深松整地为重点,实行深松、免耕、浅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水田区通过渠系配套,大力推广节水技术。2008年,旱田区完成高标准整地45万亩;水田区完成支渠护砌17.85公里,斗渠护砌84.39公里,平整土地15万亩,新建和维修了一部分水利构造物。通过水利设施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在物质装备方面,旱田区配备195-485马力,装备卫星定位遥感和智能化计算机辅助处理系统的进口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和辅助设备;水田区配备水稻高速插秧机、摆栽机等先进机械。截至目前,项目区新增大型农业机械463台套,在2008年旱田秋季整地、收获和今年春季水田插秧作业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在推进农业标准化方面,将省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资金统筹起来,通过支持示范园区和农民与专家共建示范田建设,积极为示范区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平台。目前,各示范区均已实现增产技术综合配套组装,从秋整地、春播、施肥、中耕、收获等全过程推行了标准化生产,一批农业先进技术得以迅速推广。
整合资金“作保”创新机制“护航”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我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平台,以财政资金为纽带,有效聚合和引领相关资金,拓宽资金渠道,壮大了投资规模。
2008年,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与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亿元相配套,共同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围绕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共整合国土、水利、交通、农业开发、林业等相关部门及垦区资金1.7亿元。与此同时,还从各类专项资金中分别拿出一部分,采取“拼盘”形式将资金向示范区倾斜,综合推进示范区建设。全年省级财政共整合测土配方施肥、良种化工程、科技推广、小农水、秋季深松整地、水稻育秧大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农村建设、农业保险、农机具更新等15项资金,总额6500万元,集中投入各示范区。目前,全省各示范区内均有1~2处配肥站,2~3处农民与科研院校共同建设的示范田,平均推广1~2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区真正成为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聚集地。
推进机制创新是确保示范区建设充满活力的有效手段,是打造现代农业“亮点”的重要举措。据介绍,31个示范区均建立了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组建了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示范区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组织下,实现了统一整地、统一种植计划、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收益分配等“六统一”生产方式,农民自我组织化能力明显提高。
农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一年多来,示范区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生态改观的目标。据统计,第一批示范区实施后,增产粮食4450万公斤,其中,玉米和大豆亩增产20%以上,水稻亩增产15%以上。而且项目区农民增收显著。据第一批示范区统计,旱田区农民通过粮食增产、节约成本、劳动力转移等三项人均合计增收2864元;水田区农民三项人均合计增收2744元。
目前,项目区内90%的行政村被纳入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同时,省级财政也对项目区内35个村的农田基本建设和乡村公路、泥草房改造、沼气池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了相应支持。
示范区的农民不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而且生态环境也大大改观。旱田区推行连片深松整地和复式作业,使耕地质量得到改善,同时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水田区推广节水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从原来的0.5提高到0.8,亩节水170立方米。北林区15万亩水田通过小池变大池,减少池埂增加耕地面积4500亩,新增水稻生产能力292.5万公斤。
高科技、高效益和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省3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突出特色,闪烁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