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粮食供应、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总理忧虑、百姓热议、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既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又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扬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要素效益趋向的自发流动,农民“种田落口粮”、管理粗放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机插秧合作将是事关全局的一步棋。
机插秧合作社 发展规模农业的高效之路
近年来,和江苏省许多地方一样,扬州市的水稻直播种植模式“不推自广”,面积急速上升。2008年全市316.9万亩水稻中有140.3万亩是直播,占到了44%以上。这种看似省工节本的“懒种田”技术其实并不省心省力,而且风险很大。不仅草害重、杂稻多、米质差,更重要的是,一旦遭遇大雨闷种闷苗、台风倒伏、低温抽穗灌浆不足,极有可能发生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插秧的推广显得势在必行。2008年,扬州地区水稻机插秧合作频传捷报。一是江都樊川农机合作社与黑龙江建三江农场签订了20万亩水稻机收作业合同;二是宝应曹甸机插秧合作社,2008年不仅为本镇农户机插秧5.2万亩,占到了全镇水稻总面积的82.5%,而且还实现了跨区作业,为邻近的泾河镇、西安丰镇和连云港东辛农场提供作业服务1800多亩。
2006年在宝应调研时,扬州市第一家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曹甸水稻机插秧合作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甸镇共有耕地7.3万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万亩左右。该镇2003年开始引用机插秧技术,当年全镇购进插秧机4台,都是分散经营,平均每台作业面积96亩。2004年9月,由镇农技服务中心的周正艾牵头,组织成立了曹甸镇水稻机插秧合作社。经过近4年的运作发展,合作社初步具备一定规模,拥有插秧机177台,机手社员85人。合作社实行“八统一”服务,即:统一与农户签订作业面积,统一育秧供秧,统一种子农药、化肥等育秧农资的采购,统一机具作业调度,统一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机具维修,统一承担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
经过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合作经营得到越来越多农户和机手的认同,合作发展的效果明显:
一是对农户而言,首先是消除了对机插秧尤其是个体机插秧的疑虑担忧。村民们说,“过去我们把秧给个人插不放心,万一失败了找哪个?现在交给合作社就有保障了”。合作社刚组建时,绝大多数农户都要村组干部和合作社的人一起上门动员才肯接受机插秧,而现在群众主动要求机插秧,甚至出现了争机抢机现象,以至2008年还要租请泗洪的机子来帮忙。从2005年到2008年,曹甸镇机插秧面积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4%、62%、65%和82.5%,机插比例不断上升。其次,稳产高效。实践比较下来,人工栽插产量稳定但成本最高、效益最低,直播稻产量一般而风险最大,机插秧则高产稳产、效益最好。群众说,“虽然机插秧收费开始觉得高,但产量高、杂草少,后期用工少,省力省心划得来。”第三,化解了农忙劳动力紧张的矛盾。过去每年的夏收夏种是农民最忙、最苦、最累的时候,“现在麦子有机收,水稻育秧、插秧一条龙服务,三夏大忙也不像过去那么忙了”,在家的老人妇女就能应付。在2008年合作社提供服务的1.3万多户农户中,有70%的男劳力在外打工,夏收夏种期间很少有人停工回家。
二是对机手而言,加入合作社后,“他只管插”。作业面积有保证,作业连片移机少,维修及时费用低,机械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作业成本明显降低。据合作社记录比较,成立合作社前,由于“业务靠自己跑,机子要来回倒”,平均单机作业量只有90亩左右。成立合作社后,从落实面积到育秧管秧、分片栽插、栽后田管指导、机械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分工,有机户与无机户统一组织、相互协作,2008年的平均单机作业量达到237亩,是成立合作社前的2.4倍。各项成本费用也明显降低,仅少移机一项,平均每台机械就比以前节省71元。一增一减,机手的实际收入明显提高。2008年平均每个机手毛收入1.16万元,净收入7000元。拥有14台插秧机的王胜2008年获得服务纯收入21万元。
三是对合作社而言,2006年在社员分配后,曹甸机插秧合作社还用盈余资金修建了500平方米的简易车库,为机手提供免费停机和入库保养。通过多年提取,合作社现已滚存风险准备金25万元。
四是对乡镇而言,首先是镇村实施统一布局、推广良种良法、植保统防统治等有了可靠的载体和保障,农业生产上许多需要统一组织协调的事情,依托甚至直接交给合作社就能完成,“比过去省心、高效、能落实”。其次是解决了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中一些未定编和部分在编人员的出路问题,为这些有一技之长又熟悉情况的同志创造了“既能发挥作用,又没有脱离组织”的就业创业机会,帮他们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新途径。
五是国家的扶农支农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和放大。我们算了一笔账,成立合作社前的2004年,每购买一台插秧机,省、市、县三级财政合计补贴6000元,单机平均作业量96亩,算下来,财政补贴每万元可惠及面积160亩。成立合作社后的2005年,单机平均作业量增加到229亩,财政补贴每万元惠及面积382亩。2008年算下来,财政补贴每万元可惠及面积达到了395亩,是合作社成立前的2.5倍。2008年,合作社177台插秧机共完成栽插任务4.2万亩,如按以前“单干”的作业水平计算,完成2008年这样的栽插作业量,还需添置插秧机260台以上。可见,合作社的有组织化,可使各级财政有限的扶持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发展机插秧合作组织的三个关键问题
近两年,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发展明显加快,投入扶持力度明显加大。从2006至2008年,全省插秧机年新增量已连续3年超万台,常州、南通、盐城三市连续3年超千台,溧阳、宜兴2008年新增量均超过800台,成为全省新增最多的县。据有关部门统计,扬州市现有插秧机3780台,占全省的8.7%。宝应、高邮、江都、仪征和邗江都已有了或紧或松的机插秧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已登记注册的机插秧合作社13家,有社员1240人、插秧机957台,机插秧合作组织最多的宝应县已有7家登记注册。机插秧服务的市场需求还具备很大潜力。2008年扬州市水稻机插面积92.1万亩,只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9%,而临近的无锡市2008年的机插比例已经达到77%。即使下一步推进土地流转集中、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经营,水稻机插秧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如曹甸机插秧合作社在2008年177台插秧机为本镇机插4.2万亩,单机平均插秧面积237亩,已基本达到了满负荷作业。要保持该镇现有的机插率,现有机台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回顾总结全市现有13个机插秧合作组织建立成长的历程,推进水稻机插秧及其合作组织的发展,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推动。其次,要加大投入扶持,特别是县及乡镇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宜兴市2008年安排6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机插秧推广,对步进式插秧机每台补助5000元,高速插秧机每台补助15000元,全额配送工厂化育秧设备。相比较而言,扬州市还要进一步加大扶持激励,促进加快发展。要集中使用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机插秧合作社的发展,“把单干散户吸引到合作社来。”做到扶持资金优先投入合作社,农用柴油优先保障合作社,先进机具推广优先布点合作社。第三,要有一个好的领头人。一般要依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由现任或原任中心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农机大户或威信高的老同志牵头组织。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机插秧及其合作社顺应时势、意义重大。近,可以化解现时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诸多突出矛盾,促进粮食高产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远,可以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探索开辟光明道路。重视和加快发展水稻机插秧合作组织,不仅是要争取扬州市这项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更是为了顺应形势、抢抓机遇,争取扬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更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