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0年发展,我国农业耕种已基本告别原始的人力、畜力作业阶段,正在向大面积农业机械化迈进。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时8.01万千瓦的1万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构建起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
新中国的农机化事业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9年-1980年是行政推动阶段,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1981年至“八五”期末是体制转换阶段,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九五”初期至2003年是市场导向阶段,我国小规模农业生产单元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2004年至今是依法促进阶段。
2004年,我国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工业的发展。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说,60年来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机械化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08年底,全国拖拉机保有量2021.91万台,是1949年117台的17.3万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68%。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幅度较快,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至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
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机作业领域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随着农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地涌现与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16.56万个,农机户总数已达3833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6022个。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推动了农机服务市场化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3466.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60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等,加大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扶持力度,推动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同时,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机械和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