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8月,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垦区上库力农场万亩保护性耕作油菜田,已被一层又一层的油菜角压弯了枝头。这块地刚测完产,平均单产250公斤以上,比传统耕作提高了1倍多,比处于世界油菜种植技术领先水平的比利时、德国等国还要高出50公斤左右。
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局长范红旗介绍说,今年垦区粮油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这与近年来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实施免耕播种技术密不可分。
“保护”9年,现在年增效3.3亿元
种植业是海拉尔垦区的主导产业。由于多年来一直沿用平翻、重耙等传统耕作方式,土壤板结,风蚀、水蚀、养分流失现象严重,加之干旱、大风、沙尘等自然灾害频发,2003年前垦区每年因灾减产的粮食占总产的10%以上。
在多种自然灾害面前,垦区也曾采取过留休闲地、加强播后镇压等措施,但是效果都不十分明显。“说实话,当初我们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并没有多高的认识,实在是被逼无奈的一种尝试”,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副局长胡家才说。
2001年海拉尔垦区尝试用自制的免耕播种机在小麦茬上试验免耕播种油菜812亩,亩产120公斤,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60公斤。接下来的9年,垦区不断加大推行保护性耕作推行力度,累计实施面积已达460.61万亩。
胡家才算了一笔保护性耕作的效益账:推行保护性耕作后,垦区取消了春秋翻地、杜绝了烧荒,秸秆全部粉碎还田,每年少烧麦秸30余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2万吨,减少土壤风蚀40%以上。除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现在保护性耕作每年带来的节本增效、抵御灾害等各项经济效益高达3.3亿元。
现代装备支撑现代农业
目前,海拉尔垦区已经形成了机械化深松、喷药、秸秆覆盖、创茬播种、地表处理等技术综合配套使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形成了4年一个循环的耕作工艺:第一年深松整地休闲,第二年播种小麦、收获留茬、秸秆抛撒覆盖,第三年创茬播种油菜,第四年播种大麦。
海拉尔垦区地处高寒地区,400万亩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宜大型机械化作业。在海拉尔垦区拉布大林农牧场免耕播种示范区,胡家才介绍,推行保护性耕作以来,垦区引进了世界顶级水平的50台进口播种机,164台国产免耕播种机,成为国内拥有进口、国产免耕播种机最多的垦区,在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和技术推广速度、机械化配备水平、技术规模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已处于全国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