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下降1.8%,比上月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8.2%,比上月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至此,中国目前CPI、PPI数据已经连续6个月负增长。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短期甚至中期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此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通胀离不开对物价指标的判断。上半年CPI负一点几,PPI负六点几,信贷投放迅速扩张。隐含的逻辑就是,迟早要表现在银根放松所带来的以后通胀对通缩的替代上,而这种经济高涨期和低迷期周而复始的替代必然带来通缩和通胀的交替。不过我个人感觉现在没有必要太担心比较快地出现通胀的压力。”
尽管如此,但也有分析指出,如果未来国际油价和其他大宗产品价格背离国际经济形势而大幅上涨,PPI和CPI转负为正并非没有可能。能源价格上涨将会反映为通货膨胀。
能源价格传导效应明显
“分析能源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就会发现,能源价格走高,PPI或会较快抬头,年底传导到CPI,最终,能源价格上涨会反映为通货膨胀。毫无疑问,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相对于CPI而言,PPI价格指数走势受能源价格的影响更大。
从去年的数据看,去年3月份至7月份,我国PPI一路走高,7月份更是大幅上涨至两位数,创下12年的新高。分析人士均指出,能源和黑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PPI创新高的主要因素。
根据当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各项工业品出厂价格中,能源和冶金产品价格均大幅上涨。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1.2%。成品油中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2.6%、21.5%和29.4%。同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0%。
林伯强分析,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如石油、煤炭、电力等一部分转向了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另一部分转向了消费品价格。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上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必然向消费品转移。从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上涨向消费品价格上涨传递的过程是漫长的,取决于市场状况、经济实体的产能和货币政策环境。但是,无论直接的或是间接的,能源价格上涨终是要反映为通货膨胀。
能源价格最终波及粮食价格
能源价格的上涨对非能源产品价格产生压力也值得担心,尤其是粮食价格。
2006年至2008年,中国的物价压力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价格骤升,这跟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有直接关系。林伯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假定从农民那里购买农产品的价格不变,农产品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也足以推动农产品价格。此外,能源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下游制品的价格,例如农机、化肥等,从而也会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也就间接影响了食品价格。在现行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中,食品的权重约为33%,占到整体的1/3。由此,仅食品价格的变动足以对消费价格指数产生重大影响。
“能源价格上涨预期,还会进一步引发投机行为。反之,投机者又会将价格炒得更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腾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当数量庞大的热钱流入有限的商品市场,价格就严重偏离了供求基本面,能源价格、农产品期货价格都会随之出现非理性的飙涨和剧烈波动。投机行为对价格上涨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价格会进一步走高。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3种农作物的产值达到926亿美元,而其产值的一半被农产品期货买家持有。
欧盟委员会驻日内瓦国际机构使团前常任代表特罗延(CarloTrojan)博士也曾明确指出,过去50年的粮食价格都与石油价格高度相关,石油价格走低,粮食价格也随着下降;石油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也跟着上涨。他认为,目前并没有出现国际粮食危机,只有国际粮食价格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