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藏,人们不禁会联想到“蓝天与绿草相映,牛羊与流水齐鸣,草原上藏民族纵横驰骋”的景象。西藏独具特色的畜牧业,源远流长。对于西藏自治区品牌农牧业的发展,近期,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坚参。
坚厅长说,西藏自治区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品牌农牧业。近年来,西藏以发展特色农牧业为突破口,坚持把发展特色农牧业作为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提出了“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工作要求,并从2003年开始,按照资金来源渠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管理主体不变的原则,集中各涉农部门资金、技术力量,着手实施了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有力的促进了西藏自治区品牌农牧业的发展。
到2007年底,在全区7地市、65个县(市、区)安排实施了173个建设项目。通过特色农牧业项目的建设,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白绒山羊、藏中奶牛、藏中北草地型绵羊、城郊猪禽、一江两河中部优质青稞油菜、城郊县市优势蔬菜、藏东南部林区林果和林下资源基地等8个产业带。无公害蔬菜、优质油菜、优质青稞、优质大蒜、优质饲草、白绒山羊、藏猪、藏鸡、肉鸭、奶牛养殖、牛羊异地育肥等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发展明显加快,特色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几年来,依托特色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西藏自治区品牌农牧业取得初步成效。截止到2007年12月底,全区累计制定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地方标准11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个,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13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为树立西藏高原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确保消费者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坚厅长说,几年来的努力,全区的品牌农牧业有了很大提高,品牌农业的实施也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增长:
一是扩张了农牧业经济总量,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2007年特色农牧业产值占全区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9%,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农牧业的收入占9.8%,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农牧业的收入占27%。一些具备特色优势品牌效益的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新亮点。如南木林县马铃薯生产基地、工布江达县藏猪养殖项目、乃东县优质大蒜基地、尼玛县绒山羊等,这些生产基地的建立,为增加当地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通过特色农牧业的发展,还进一步加强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牧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二是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种植业粮、经、饲结构调整为68:20:12,结构趋于合理;坚持把畜牧业尤其是农区畜牧业发展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农牧结合日益紧密,农区和城郊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呈现新的变化,农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调整优化。通过结构调整,农区畜牧业占全区畜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0%,统供率达60%;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7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3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2万亩。
三是深化了农牧区改革。
通过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藏自治区传统封闭的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催生了农牧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涌现出一批“公司+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主导产业+基地+农户”等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应运而生。目前,全区有农畜产品专业协会型、股份合作型和中介组织与能人带动型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8个,联系会员2.36万户,12.64万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对于西藏自治区特色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打造了一批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牧业产业化程度。
在特色农牧业发展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坚持以特色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打造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以市场实现效益的良性互动机制,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名、优、特、新、稀产品。如阿里地区“金哈达”羊绒制品、那曲县“羌牛”牌乳制品、拉萨市“圣鹿”牌系列食用油及城郊养殖业和“菜篮子”产业、南木林县“艾玛岗”牌土豆、曲水县“绿宝”牌芫根酱菜、林芝的林下资源开发和林果业、山南的藏猪藏鸡和优质大蒜与生态农业、昌都的“北牛南羊”、日喀则的“白朗蔬菜”和“洛丹”牌糌粑等具有我区独特品质的产品。同时,通过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的建立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依托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发展前景和竞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到2007年,西藏自治区共扶持和培育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地(市)一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行订单农业,紧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拓宽了农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为树立
“绿色”品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坚厅长谦虚地说,经过多年地发展,西藏自治区的品牌农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说,首先是加工营销滞后,产业链不完整。特色农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改变出售原料的被动地位。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商品率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影响收入的增加和总体效益的提高。
其次是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相对独立封闭的小生产难以实现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农牧区流通不畅。龙头企业数量少、层次低,带动辐射联结功能不强,社会化服务尤其是产后服务缺乏。
三是农牧民群众的思想有待于进一步解放,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同时,在发展品牌农牧业中的科技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2008年品牌农牧业发展,坚厅长说,西藏自治区今后将继续依托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和林下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生物制品、保健制品等特色生物产业的研发;坚持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进一步用产业化的理念引导结构调整,着重解决好“区域集中、规模做大、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问题,努力提高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另外,完善政策,为西藏自治区品牌农牧业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