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历史性跨越,农业政策也在发展变化。”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26日表示,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政策的取向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来展开的。
陈晓华是在国庆新闻中心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述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策的着力点有所不同。”他说。
陈晓华介绍说,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组织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尽快恢复农业和改变农村的面貌。随后又进行了公社化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让农民吃了苦头。当然,这一时期也采取措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力度,特别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很多工程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前30年政策不仅要推动农业的发展,也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积累工业化、城镇化的资金。这个阶段农业对我们工业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说,改革开放率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30年首先是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比如给农民经营自主权,实行家庭承包,允许农民发展工副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活跃农村经济。”陈晓华介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后,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整个农村政策的取向就是要推动城乡统筹。所以实施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对农民补贴,免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推行新型的合作医疗和逐步建立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
陈晓华表示,目前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范围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项目越来越多。在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会进一步健全农业投入的保障制度、价格支持政策,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证。“过去农民总结农业的变化有三句话,叫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今天和今后仍然如此。”他说。
农业部:全年粮食生产有望获得好收成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王敏)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26日在国庆新闻中心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今年后期不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全年的粮食生产有望获得好收成。
在回答记者关于今年秋季干旱和降温对秋粮生产的影响以及全年粮食能否增产的问题时,陈晓华说:“今年以来,我们没有因为连续五年的粮食丰收而稍有松懈,把各项促进粮食生产的工作抓得紧而又紧。”
他表示,今年的粮食生产是在这几年起点比较高的基础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是在遇到特大旱灾挑战的情况下展开的。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上半年夏粮已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早稻也获得丰收,为全年夺取丰收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8月份以来我国的东北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确实对旱区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陈晓华介绍,前不久,东北部分地区又出现大幅度的降温,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轻霜,但总的看,这是属于正常的霜期,发生的范围比较小,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下霜主要是在林区和草原,主要的农区没有出现霜冻,近期每天的最低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上,光照条件也比较好,还是有利于秋收作物的成熟和生长。
陈晓华说,截至26日,东北已经过了正常的霜期,秋粮作物已经陆续成熟,所以,即使再出现霜冻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不大。
陈晓华表示,今年的秋粮面积扩大了1300万亩,主要是高产的玉米和水稻。同时,秋粮的播种基础和前期的生产基础都比较好,前期的长势是这几年比较好的一年;面对挑战,农业抗灾和后期田间管理措施是比较有力的。各种抗旱措施抓得紧,抓得比较实,真正做到了“秋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目前,非旱区的生产形势比较好。一些地区已经陆续收获,预计秋粮增产的省份多,减产的省份比较少。多种因素影响下,他表示今年全年的粮食产量有望获得丰收。
据了解,目前秋粮的收获已经在全国陆续展开。截至9月24日,全国秋粮收获的面积占应收面积的28%。开镰比较早的西南地区已经完成了74%。从已经收获的情况看,这些省份稳产增产的趋势比较明显。
陈晓华:今年有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态势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王敏)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26日在国庆新闻中心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几个月,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从全年看,有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态势。
据了解,上半年我国保持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态势,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1%,但增长的幅度比2008年同期回落了2.2个百分点。陈晓华表示,面对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保持了增长态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增长的幅度是大的,数字也是喜人的。但对这种增长也不要估计过高。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增收的门路和渠道还不多。特别是在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陈晓华说。
陈晓华表示,过去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靠增产或者提价,或者是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现在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既要挖掘农业生产的内部潜力,推进产业化发展,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同时,又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的领域和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既要立足当前,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又要立足长远,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让农民能够分享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他说。
陈晓华: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农民工就业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王敏)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26日在国庆新闻中心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民的转移就业,特别是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解决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役,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
有记者提问,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回暖,珠三角一带又出现了招工难,对此怎么看?下一步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方面,农业部有没有什么措施和安排?
陈晓华表示,农民的转移就业,具有中国特色。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这些年来农业的发展也解放了劳动力。据统计,农村劳动力现在外出务工的,包括到乡镇企业就业的,有2.25亿人。
“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企业的开工不足、订单不足,使得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对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专门的部署和安排。”他说,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特别是一些企业订单的增加,农民工就业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比一季度末增长了2.6%。目前,96%返乡的农民工已经重新回城务工经商。
针对目前一些地方招工难的问题,陈晓华说,从总量来看,农村劳动力是富余的,出现招工难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认真研究解决。
“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役。要采取综合措施,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还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陈晓华说。
农业部引进外资有三大要求 希望通过谈判磋商解决农产品贸易问题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王敏)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26日在国庆新闻中心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业部引进外资有三大要求,针对农产品贸易问题,希望通过谈判和磋商来解决。
发布会上,记者提出“农业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机制来加强管理农业引进外资,是否会在年内出台?关于农业引进外资目前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管理?最近有部分国家对我国的猪肉相关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农产品出口方面有没有受到影响?农业部会采取哪些预防性措施进行应对?”等问题时,陈晓华作出上述表示。
陈晓华说:“农业部引进外资时考虑:第一,要有利于促进和保护国内的农业产业和中国农民的利益;第二,要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有关规定来加强管理和服务;第三,要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目前我们正逐步完善引进外国资金投入农业领域管理的一些相关规定和办法。这些规定和办法是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实际的。”
他说,现在中国农业是对外开放的农业,包括农业外资的引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对促进农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交流。
提及产品进口,陈晓华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特别是今年以来,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1至7月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下降了约12%,对国内的生产特别是对出口企业影响很大。同时,今年上半年以来,一些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的相关产业带来影响,对农产品的价格也形成了打压。他表示,中国历来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通过谈判和磋商,来解决一些贸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