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我国将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实行牌照管理
2009-10-10   来源:中安在线   

  1959年,毛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时代的号召,也是历史性预见。

  漫步在江淮沃野,昔日农民的耕牛闲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耕整机在田地奏响欢快的乐章;昔日农民的镰刀搁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收割机高唱着丰收的赞歌;昔日农民种田的腰杆开始直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部部插秧机在稻田间编织着绿色的希望……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农机化的发展历程,安徽省农机局项安琪局长深情地说,从中华民国时期仅遗留下的13台轮式拖拉机,到2008年底的240万台各种类型拖拉机,从1957年底的14个国营拖拉机站到如今的7432个农机大户……60年来,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的农业机械化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全省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2/3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由农业机械来完成,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已经确定。

  “近年来农机发展势头好、速度快,有四大原因。”项安琪说,一是中央惠农政策好,对农机扶持力度大;二是农业对农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民对农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农机化发展思路明确、方法对头。紧紧围绕省政府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有针对性地发展现代化农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四是相关部门支持力度大,配合更紧密。“农机人赶上了好时光,安徽农机化之路越走越宽敞!”

  铸就农业生产力正值麦收大忙季节。阜阳市颍上县农民老冯悠闲地站在自家的麦田边看着联合收割机收麦。他乐呵呵地说,“靠出大力流大汗种庄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种粮有了机械化,比过去轻松多了。”

  今年安徽省小麦5月30日大规模开机收割,至6月7日基本收割完毕,仅用了9天时间。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7.7万台,机收小麦3366万亩,机收率达到95%.

  项安琪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与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是双线并行的,农业机械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投入大量人力、消耗大量资源的传统落后方式,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使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给短缺转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2008年,安徽农机总动力达到4807万千瓦,名列全国第四;各类拖拉机240万台,配套作业机具达到540万台套,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总量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用于农田作业的大中型拖拉机达到9万台,较建国初期的1954年的215台,增长了417倍;联合收割机7.8万台,较1957年的55台,增长了1417倍;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油菜联合收获机、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粮食烘干机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分别达到4000台、1024台、316台、6000台和1053台。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突破机插(播)环节,实现了机耕、机收、机植保基础上的主要环节机械化,玉米、油菜和农特产品生产机械化正加快突破。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粮食生产从当初的‘自给不足’到如今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商品粮调出省,这里面除了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外,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项安琪说,近年来,农机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的“三大行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重点推广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水稻育栽、玉米机收、油菜机械播收和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扩大技术普及面,加速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

  加快小麦生产机械化的转型升级,加大大功率拖拉机和高效节能的复式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扩大“两深一精”小麦高产技术的应用范围,推行保护性耕作方式。在此过程中,农机部门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完善农机、农艺结合的小麦高产攻关农机化技术措施,形成科学合理的技术操作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为小麦高产攻关提供保障。

  农机专家介绍,以往小麦采取撒播的方式,每亩需要种子15-20公斤,而采取精少量播种每亩用种不超过10公斤,我省目前小麦播种面积在3300万亩左右,仅此一项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为了让“两精一深”农机化技术推广到位,在中央补贴30%的基础上,我省今年对大中拖配套的旋耕施肥播种机累加补贴10%,达到40%的补贴比例。目前,全省旋耕施肥播种机的保有量达到1373台,仅今年就增加了500多台。

  机插秧作为安徽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主要环节和难点所在,又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围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省农机局大力推广机插秧,加大行政扶持、推进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插秧机数量增长实现连续三年翻番。据悉,2006年底全省插秧机数量900台,2007年底为1900台,2008年底为3816台,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增插秧机4316台,插秧机总量达到8132台,比上年底增长113%.机插秧面积从2006年的10万亩,到2007年的60万亩,再到2008年的126万亩,今年突破240万亩。

  玉米生产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发展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2008年起,全省每年建500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连续实施5年。500万亩示范区的整体亩产水平达到450公斤以上,力争突破500公斤。为了加快推进玉米机收,2008年省农机局专门安排550万元资金,在11个玉米生产重点县开展玉米收获机械购置专项补贴。每县50万元,补贴玉米收获机械不少于30台,并在年底对推广玉米机收力度大的县进行了表彰和奖励。今年,安徽继续加大玉米收获机补贴力度,玉米主产区农机部门也积极做好适用机具的选型、推荐,为农民提供购机指导,引导和调动农民购机用机。今年上半年,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增加了349台,增长34%.

  此外,在安徽31个优粮工程县,均有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近年来,项目区农户购置了大批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精量播种机、深耕深松机等农机,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亩均降低生产成本10元以上,节省种子和化肥20%.

  政策助推大发展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安徽省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加大。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连续6年分别为174万元,1500万元,2500万元,9000万元,2亿元,6.1亿元。省级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也由2004年的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累计达4400万元。部分市、县每年也拿出近千万元资金用于购机补贴。补贴范围由最初的3个县到全省所有县。补贴机具由最初的仅有动力、耕作、种植、收获机械4类7个品种,扩大到动力、耕作、种植、植保、收获、粮食干燥、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11大类26个小类65个品目。补贴比例由最初的平均补贴率4.99%到23.63%.水稻插秧机、深松机和旋耕施肥播种机的补贴率分别达到50%、40%和40%.

  近10亿元的财政投入,是购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根据规定,一般农机具的补贴额度为销售价的30%,单机最高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最高补贴限额由去年的8万元提高到12万元,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同时,在血防区实行了倾斜政策,补贴比例提高到50%,促进了“以机代牛”工程实施。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愿望得以实现。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既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农机补贴惠及农民、促进经济发展、利农利工、一举多得、成效显着。

  项安琪说,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使用经营农机的热情,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对农机化的投入,使全省整个农业机械化水平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补贴政策的落实,找到了政府引导性投入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结合点,使财政投入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做到了让“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短短6年时间,购机补贴政策直接带动安徽农民投入26.4亿元,共补贴农民购买农机具16.1万台套,受益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15.3万个。

  专业合作创共赢农机数量的增加,仅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层面。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机化迈向“外延”扩展与“内涵”提升并举之路。

  严德敏,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农机大户第一人,德敏农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个人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高性能农机60多台套,并建立有全省第一家农民农机网站--德敏农机服务网。他先后获得了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机大户标兵等光荣称号。

  让我们重新回到30年前的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伟大变革的序幕。改革开放初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高效的机械化生产之间出现突出矛盾。不少地方积累了几十年的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害,农机数量急剧减少,社会上也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非议。全省各级农机管理机构开始拆、降、并,以服务于集体经济为主的农机化一度陷入低谷。

  随着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唤醒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巨大需求,调动了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机的积极性。1980年秋,安徽霍邱县汪集村屈光映等6户农民集资购买了两台江淮-50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办起全国第一个民营拖拉机站,冲破了当时不允许个人经营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政策的束缚,官办农机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农机专业户应运而生。1981年,省农机局提出“对农民个体户或联户购买的机械应与集体经营的机械一样看待,一视同仁”政策,从政策上保护和支持农民发展农机化积极性,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安徽省农机部门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的第一个新政策。农机经营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民办农机化开始崛起。

  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初期,严德敏回村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农忙时,他开着拖拉机在承包田里劳作,农闲时,他开着拖拉机从事短途运输。严德敏成为农机服务大户就是以此起步的。现如今,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机化发展的深入,农村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像严德敏这样的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农机大户以及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08年底,全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25.68万个,农民农机从业人员接近380万人。其中农机资产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大户7432个, 50万元以上的912个。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30个,经营性农机作业服务公司64个,各级农机协会124个。这些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紧密联结,扩大了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广大农民在农机合作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在锻炼自己的合作经营的能力,民主协商的精神。

  2008年,安徽省农机化经营收入达到244亿元,其中服务组织和大户的收入约占1/3.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增长率比同期农机总动力增长率高出8.3个百分点,显示出农机作业服务的强劲发展势头。

  项安琪告诉记者,安徽省购机补贴政策明确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在程序上优先安排,数量上适当放宽,引导机手加入农机服务组织,享受更多的扶持政策。2006年以来,安徽省连续4年累计安排548万元资金,对86个农机服务组织进行了重点扶持。2007年以来,连续3年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每年表彰5个农机大户标兵。2008年,专项安排200万元补贴农机服务组织购机,扩大服务规模。今年省财政把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以后还要逐年增加。

  项安琪说,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是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对合作社进行分类指导,在补贴政策上优先,在资金使用上支持,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兴机富民增效益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

  安徽省蒙城县双涧镇路南村的王家堂去年买了台联合收割机,自家12亩小麦大半天就割完了。王家堂还北上南下跨区作业,一个月下来毛收入近万元。“去年我花了1.4万元,买了一台深耕犁,三台旋耕机,县农机局给我补贴4400元。这几台机子发挥作用可大了,走到哪都受欢迎。”今年5月下旬,由蒙城县许疃镇任启岭等20余户农民组成的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在四川广汉首战告捷后,又转战湖北荆门。作为该县今年出征的第一支跨区作业队,只经历了短短十多天,平均每台收割机的收入就超万元。整个麦收下来,全省7万多台联合收割机可获利15亿元以上。“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效益优先的经济规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效益问题,没有好的效益,再先进的农机也推广不开。有了好效益,人人都会欢迎农业机械化。”项安琪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许多农机户为提高机械利用率,获取更多收入,开始小麦机收跨区作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机作业服务初露端倪。1995年9月,东至县王文江、袁由理两户农民筹资32万元,购买了1台日本产“洋马”联合收割机开始水稻、小麦跨区收获,开创农民购买高档进口农机之先河。2001年,庐江县同大乡农民倪合长凑钱买了一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搞社会化服务赚钱。到2004年底,他已有了3台高档联合收割机、2台中拖和犁、旋耕机、开沟机等配套机械,并承包了1025亩耕地。2005年,在国家补贴政策支持下,他又买了2台插秧机。经过这几年经营,农机和土地的效益明显增加,年收入能达到50多万,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好机械化大生产与千万农户地块细碎的矛盾。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项安琪说,跨区作业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使买不起农机的农户也用得起农机,让小农户也可以使用大农机,参与到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中来。

  由于跨区作业的迅速发展,安徽省联合收割机发展从1995年开始起步,2008年就发展到8万台。现在农民购买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大概2~3年就可收回成本。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大到小麦机播、机耕,扩大到水稻机收、水稻机插、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植保等环节,诞生了一批农机专业户、农机作业合作社和作业公司。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给农民开辟了与农机化相关的就业新门路,农机作业服务、销售、农机维修、燃油供应等服务已成为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02元,比1954年的60.57元增长了69倍,同期全省农机化经营收入达到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名列全国第三。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正在有序展开。土地流转造就的土地整合连片正好适应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在要求土地流转加速和扩大,机械化成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利器,推动着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形成。安徽省农委最新统计显示,到2009年5月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2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机械化大生产和土地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效益,也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力地拓展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经过各级农机校培训的大量农机操作手和驾驶员,成为安徽省农村中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群体。到2008年底,全省有农机驾驶和操作人员374万人,占农业生产经营户的1/3以上。全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达1200万人,农村1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超过1万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经降至40%以下。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民的增收能力,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项安琪表示,未来十多年时间,将是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大发展、上台阶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农机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20年我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将全面实现,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转变更加注重,农机化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将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3071-1.html

标签:农机 实行 牌照 管理 联合 将对 我国

上一篇:山西省召开秋季农机化生产现场会 副省长刘维佳莅临指导
下一篇:河南:抓好三秋生产 全力种足种好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