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珍贵的黑土层,我国“粮仓”黑龙江省今年开始启动60个保护性耕作工程区建设。记者从黑龙江省农机局了解到,这个省计划在5年内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3400万亩,约占全省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为“粮仓”粮食增产提供保障。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达到70%,享有“北大仓”美誉。这里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肥沃的黑土地为这个省粮食稳步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2008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845亿斤,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
多年来,黑龙江省旱田耕作一直采用垄作模式,存在着较大弊端。省农机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李宪义说,传统的垄作模式容易形成犁底层,加剧水土流失,不利于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目前省内部分地区黑土层已经变薄,推行保护性耕作保护黑土地已成当务之急。
据介绍,保护性耕作是以深耕为基础,将作物根茬还田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用少耕、免耕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性耕作可增强耕地的蓄水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在部分地区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兰西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玉米亩均节省生产费用30元,亩增产71。7公斤,3年共计增收节支1125万元。保护性耕作还减少了作业环节,减轻了劳动强度,培肥了地力,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农机部门正在抓紧试点,研制、总结符合当地生产特点的农机具和生产模式。李宪义说:“通过工程区示范,未来将有更多的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模式,使黑土地生产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