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把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作物是历年来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的一年,预计蔬菜总产可达122万吨,新增17万吨;果品总产达到2500万公斤,新增200万公斤,经济作物新增收入2507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0元。
主导产业向特色化发展。今年,全省各地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作物,积极打造河湟流域特色农业“百里长廊”,种植结构呈现“扩薯、增菜、抓特色”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川水地区的蔬菜,黄河谷地的小杂果,西宁周边地区的食用菌、花卉,脑山和牧区的中藏药材产业带。全省蔬菜种植面积扩大7.1万亩,达到58万亩;果品面积扩大2万亩,达到13.4万亩;中藏药材面积扩大9.15万亩以上,达到18.7万亩。各地农业部门以提高品质为核心,调整品种结构,扩大精细蔬菜、优质中藏药材和薄皮核桃的种植,选育引进辣椒、黄瓜、冬玉、油桃、草莓等新品种,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加快了品种改良步伐。在已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立了1.1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采取“十户联保”的方式,实行标准化的无公害生产。按照“同季不同种,同种不同季”的反季节种植思路,科学合理地安排种植茬口,在露天扩大根茎类蔬菜种植面积,在温室重点发展精细蔬菜,提高了淡季地产蔬菜的比重,增加市场供应量。为了尽快改变我省蔬菜品种退化的局面,加大了蔬菜制种繁种的力度,今年从省外引进优良品种100多个,在河湟流域建立蔬菜繁制种基地3000亩。
专业化基地向一村一品发展。今年,全省各地为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营造特色乡和特色村,“一村一品”的格局正在形成。已经建立特色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基地30万亩,扶持了一批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村。乐都、互助、湟中、湟源、大通、贵德等地培育了40个蔬菜产业村;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平安等地的浅脑山地区10个食用菌产业村渐成气候;河湟温暖灌区15个特色果品产业村形成规模;西宁、贵德等地5个球茎花卉产业村不断壮大;海南、海东地区积极培育中藏药材产业村。这些乡村的农民收入已经有了稳定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形成了“一种产品,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民”的新格局。
设施农业向规模化高档次发展。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建棚任务,各地本着“统一规划、集中建棚、连片发展、提高效益”的原则,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层层建立责任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吸引企业和农村中的“能人”等措施,确保设施农业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今年是设施农业建设档次最高、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各地建棚的机械化程度高,普遍采取挖掘机、打夯机等机械夯筑墙体,节省了人工费用,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档次,确保了质量。全省已实现土地流转12000亩,用于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0%,建成100栋以上的温室基地50处,千栋温室基地5处,建设冬暖式温室2000栋,至年底可以建成20000栋日光节能温室,60%的新建温棚可以当年种植当年见效。
技术服务向多形式发展。为了提高蔬菜种植水平,运用全新的理念发展蔬菜产业,省农牧厅采取了“请进来,派下去”办法,从山东寿光聘请了全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设施农业的三元珠村的技术人员在大通县建立了“(乐义-青海)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指导日光节能温室修建和蔬菜种植。从山东、甘肃、宁夏聘请10位农民技术员,在西宁、海东的蔬菜生产第一线指导蔬菜种植。同时选派西宁、乐都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130名农民种菜能手,到全省各地指导蔬菜种植,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