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当王震将军调集麾下南泥湾的宿将,在祖国的东北角趟开第一犁,在亘古荒原上建起第一批国有农场之时,北大荒人开始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漫漫征程。垦区六十多年的农业开发建设历史正是一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农业机械化的脚步纪录了垦区向农业现代化高峰攀登的历程。
千里北大荒已形成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机械化、立体化作业,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现代农业大机群,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树起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据统计,黑龙江垦区农业劳均生产粮食3.5万公斤,创造了全国最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8万公斤的水平。垦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这一切都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紧密相关。
大马力创造着一个个增产的神话,世界一流大农机引领现代农业进入精准时代
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现第二管理区)被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点。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垦区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从美国迪尔公司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机械62台件,创造了劳均生产20万斤粮豆的劳动生产率。当年11月,新华社发通稿、《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被称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
如今,走进友谊农场的玉米高产攻关田,会看到2.7米多高的植株间距均为20厘米,每株上结的棒均为两个且都在一条线上。友谊农场党委书记、北大荒股份公司友谊分公司经理刘相增介绍,玉米能长成这样,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匀播精点机,每亩地可节省2到3公斤籽不说,保苗株数达到5000株,而一般机械播种3500株左右,虽说保苗株数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株距均匀,一点也不影响作物通风,一亩地能多打350公斤。
在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第四十三作业站的农机站,大马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喷灌机,一应俱全。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介绍:“垦区的每个农机站都是一个小型农机博物馆。许多农场都拥有世界顶尖的农机设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系统,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可以一次完成深松、浅翻、整地、播种、合墒、镇压等六项作业,还能根据地块的高低、土壤肥力和温度,自动进行变量播种、施肥。”
2004年5月10日,国家农业部领导宣布,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正式启动。从美国引进的126台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大马力机车,自省城哈尔滨出发,分赴垦区53个现代农业装备工程示范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启动日,成为中国农业走向高层次机械化的第一声春雷。大马力拖拉机像铁甲战车,可以卫星导航、自动驾驶,一台能顶十几台甚至几十台过去的拖拉机,开启了农业高产的一个个传奇。
黑龙江垦区耕地连片,特别适合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作业。“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启动后,总局在宝泉岭农场、友谊农场、八五O农场、胜利农场、大西江农场、红卫农场推广了带有卫星导航装备的拖拉机,在宝泉岭农场、友谊农场、八五二农场、大西江农场推广带有产量监测装备的收割机,在友谊农场、宝泉岭农场、八五二农场、格球山农场、红星农场推广了带有卫星导航装备的喷药机,在友谊农场、八五二农场、大西江农场、红星农场推广卫星技术装备的空气变量播种机,在红星农场、七星农场建立了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004年至今,垦区连续6年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当今世界最先进、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共建设了266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区,使垦区的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居国内领先,正在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垦区先后从美国凯斯、迪尔公司引进“精准农业”技术和成套设备,分别在友谊、大西江农场进行试验、示范,开始攀登世界农业机械化金字塔的尖顶。以大马力现代化农机装备为标志的垦区农业生产迈向了精准农业时代。
大马力带来了传统农业耕作模式的革命,现代农机装备引领垦区农业生产进入全程机械化
在红兴隆分局852农场,记者看到从美国引进的535世界马力最大的拖拉机整地机车,将原来普通拖拉机单项完成的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作业项目,一次复合完成,亩节本增效15元以上,深松达到35到50厘米,形成了“天然土壤水库”,大大增强了农业的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批量从国外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促进垦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台国际先进水平的500马力拖拉机,一昼夜联合整地作业可达1500亩,作业时速可达10公里,相当于国产东方红802普通拖拉机的6-8倍;采用精密播种机播种大豆、玉米,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以上,增产10公斤;采用机械化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大豆、玉米每亩可增产20%以上;采用大型联合收获机冬天收获玉米,可实现全部秸杆还田,保持垄型,降低水分,每亩综合节本增效20-30元;采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水稻每亩增产5-10%.大马力机械节油、节种、节肥、节水等效果明显,在完成同等作业量的情况下,可节油20-30%.一台500马力拖拉机组担负的作业面积可在3万亩以上,年创效益能力可达30-40万元,可在6-8年内收回投资,而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的使用寿命可达20年。
现代农机装备和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使垦区基本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面貌,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现代农机装备实行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使垦区实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建立了蓄水保墒的“土壤水库”。大马力机械使抢农时、争主动变为现实。春天播小麦不超过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大豆、玉米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水稻机械化的普及,使水稻育秧播种、春整地、插秧、收获、秋整地五个作业环节分别用不超过10天即可完成。
垦区在引进国外大马力的同时,开始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土壤耕作制度,改变了过去连年翻耕的做法,建立了以深松耙茬为主的松、翻、旋、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百分之百的耕地轻松实现秋整地、“黑色越冬”,奠定了农业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效地保护了黑土地。
大马力的广泛使用,现代化农机装备的普及,成为实施先进农艺技术措施的主要载体,使农业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成为可能。据测算,垦区现有的4000万亩耕地,如果全部采用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并实行规模经营,可使目前从事种植业的人员从30多万人减少到10余万人。
农业机械化推进了垦区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了农业劳均生产粮食36.4吨,全国最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
统分结合的农机管理方式激发了农户投入热情,独特的现代农机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走进红星农场新落成的农机管理中心,现代化的设施让人耳目一新。由于政策到位,农户们购进的450大马力轮式拖拉机、迪尔9660收获机、自走式喷药机源源不断,几年里总投资超过6000万元,更新农机400多台套。
农场在场部统一兴建的农机管理中心比分散管理减少占地8万平方米,减少投资800万元;年减少主燃油消耗160吨;机务工人由200人减少到不足百人;亩减少作业费9元;田间作业合格率提高到98%,机务工人的收入从原来的1万余元,提高到5万元。中国农机专家、科学院院士汪懋华参观完红星农机中心时评价;你们的农机作业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行列。
自1987年,黑龙江农垦全面推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后,每个家族农场生产基本处在各自为战的生产局面,小型机械低水平作业现象十分严重,单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增长速度迟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垦提出了实行“统分结合”、“统放结合”的农机经营管理模式。农机的经营权落实到了家族农场,落实到户。家族农场和职工成为农机经营投入的主体,并积极推进农机股份、合作经营。农机的管理权则大部分统一在大农场,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如“六统一”,即:统一停放保管、统一作业调度指挥、统一油料供应、统一作业质量标准和验收、统一收费标准和结算、统一保养维护标准和验收。这种独特的农机经营管理模式,很好把土地与机械、分散经营与统一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机械化最大的使用效率和作用。
坚持发展现代农机装备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机的场库棚建设。如今,在垦区到处都可以看到最引人注目的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农机具停放场;周围有树木,院内有花草,基本实现车有库、具有棚,各种机械停放整齐划一、排列有序,农闲时包、支、垫起,确保动力机械“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垦区坚持长年进行农机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用北大荒精神武装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农机人”,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成为支撑和发展农机化事业的主力军。
现代化的农机装备,也需要现代化与社会化的服务。垦区始终坚持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并把为农机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在“六统一”的管理之中,包含了有效的服务。农忙季节,农场组织成立“农机110”、“农机120”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近两年,公平建设了一些更高标准的集农机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使农具场不仅停放保管农机具,还具有油料供应、机械保养维修服务、农机培训和娱乐活动的功能,实现了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红星、七星、友谊等农场还推广应用了现代农机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所属机车“集中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点击鼠标,足不出户的人们就可以看到机车性能、状况,作业数量、质量等数据。在管理中心可通过大屏幕看到拖拉机和收获机在田间作业的场面,还在第一时间将当日农业生产动态、信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驾驶员。
今年,垦区深入开展了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全年投资1.5亿元,扩建和新建“场库棚”面积达100万平方米。
“万国农机试验场”引领追踪当今世界最前沿技术,垦区自主研发的农机产业正在形成
今年10月15日,在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田内,新研制成功的水稻钵育苗摆栽机载着反季节钵育的水稻秧苗,平稳地驶入地头。随着“咔啪、咔啪”的响声,秧田里就摆栽下了一排6簇横隔30厘米的秧苗,就像一卷浅绿色的地毯在稻田里徐徐展开。经专家鉴定,这台具有自主技术知识产权、配套动力5马力的水稻钵育苗摆栽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与国外同类机械相比,每台成本最少可降低十几万元以上,价格不到进口产品的20%.这是垦区大力推动农机国产化的一个缩影。
不断追踪当今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吸收一切外来之长,并结合实际,不断地为我所用,是垦区几十年来农业机械化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经验之一。
因经常引入国外厂家的新技术、新产品到垦区来试验示范,垦区被称为“万国农机试验场”,特别是近年来,先后推广应用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和10万余台件新机具,平均每年实现农机节本增效6亿元以上。其中重点推广了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和配套的大型作业机具,还试验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水稻钵育摆栽技术和农机信息化管理技术,均取得较好成效。经常组织召开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现场演示会,让用户耳听眼见。每一项引进都包含着一系列的现代农业技术、每一次引进都蕴藏着一项潜在的技术革命。
水稻生产围绕着“三化一管”的生产技术栽培模式,结合北方寒地全程种植水稻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实施了“北方寒地水稻生产全程标准化技术模式”,各种新技术、新机械也不断涌现。从工厂化育秧、大型机集中统一蒸汽催芽设备、电动精量播种机到激光平地机、搅浆整地机、快速高性能插秧机、钵育摆栽机、半喂入和大型轴流滚筒收获机,每一项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都给水稻生产带来产量和效益,全垦区水稻平均产量接近1100斤,高于日本产量水平。
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步的历史,也是新机具不断国产化的历史。始终坚持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同时,不断消化吸收、引导和指导农机生产企业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垦急需的农机产品,重点开发生产了与进口大型拖拉机配套的各种农具,如:联合整地机、耕耘机、深松机、精密播种机、喷药机、水田搅浆整地机、快速插秧机、粮食烘干机、水稻钵育播种机等几十种不同类型的农机产品,并初步培育出了“北大荒”等垦区自己的农机品牌,垦区自主研发的农机产业正在形成。累计开发研制了几十种新机具,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仅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近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