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低头拉车 抬头看路 一台拖拉机改变命运
2009-11-26   来源:甘肃日报社   

  “如今党的政策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生产基地实行产销接轨,农产品不愁卖不出去,惠农资金也全部得到了落实,咱庄稼人心里直乐乎。”去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的民乐县永固镇姚寨村农民姚学儒高兴地说。今年他家科学种植的1000亩马铃薯和800亩双低油菜喜获丰收,净赚了40多万元。

  姚学儒今年46岁,原先全家人均耕地不足0.8亩,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曾经贩运过农副产品,开过榨油坊,却总是赚不到钱。2001年,姚学儒和妻子东借西凑,又托熟人担保在银行贷了款,租赁了中牧山丹马场的2100亩土地,拉开了规模经营土地的序幕,当年种植的啤酒大麦和油菜丰收后,获得15万元的经济效益。

  首次尝到甜头的姚学儒,第二年将土地租赁合同延续到了8年。期间,当地政府充分发挥沿山地区“天然凉库”的自然条件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耕地土层深厚的优势,引进荷兰爱味客集团建成了现代化的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姚学儒主动与这家企业联系,签订了300亩的“订单”种植,专门为企业生产优质马铃薯,到今年,优质马铃薯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了1000亩。

  姚学儒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句句说到了农民心里头。他掰着手指头一笔一笔地向记者算起了效益账:今年马铃薯价格好,每公斤比去年提高了4分钱,仅此一项多收入1万多元;被确定为全村的科技示范户后,聘请中牧山丹马场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为顾问,对马铃薯种植实行地膜覆盖和配方施肥,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每亩增收65元;租赁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后,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旋耕机及马铃薯种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又享受了30%的农机政策补贴优惠。

  今年,姚学儒发起成立了当地的第一家马铃薯种植协会,产前为群众提供化肥、种子,产中负责技术指导,产后全部收购,由此与龙头企业的产销接轨关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当地加工型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2851-1.html

标签:农机 改变 命运 拉车

上一篇:合作社成为推动农机化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下一篇:临清市农机手吃上“免费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