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针对肥料价格高位运行,部分地区过量施肥、盲目施肥,肥料利用率偏低等现象,国家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40亿元,项目县从2005年的200个试点县增加到2009年的2498个项目县(场、单位),基本覆盖了所有农业县,实现了由试点向全面推进的重大转变,为全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初步统计,今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10亿亩以上,受益农户达1.5亿户。项目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0%以上,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应用面积也逐年扩大。同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初步完成了564个项目县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初步摸清了5.8亿亩耕地的地力情况。
二是科学施肥深入人心。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开展和面积扩大,项目区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明显增强,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施氮肥和“施肥越多越增产”等传统施肥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
三是技术体系日渐完善。各项目区按照技术规范,结合本地实际,修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先期启动的1200个项目县基本建立了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各项目县土壤肥料技术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已有848人获得肥料配方师职业资格,为肥料配方和配方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着。据项目区调查,测土配方施肥与农民传统施肥相比,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一般增产6-10%,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效果更为明显,亩节本增效在80元以上。据测算,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累计减少不合理氮肥施用约430万吨(折纯),相当于节约燃煤1200万吨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0万吨。
近年来,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农业部连续四年将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为农民办理的实事,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是狠抓关键季节,全力服务粮食生产。在每年春耕、“三夏”、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各级农业部门印发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施肥指导活动。在冬闲季节,通过集中培训、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培训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抗灾救灾的关键时节,制定有针对性的水肥管理方案,指导农民抓好落实。特别是针对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9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春旱,及时提出分类管理、追施氮肥、依水施肥等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重灾区开展巡回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灾后回复生长。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全程指导服务农民。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科学、经济、环保”施肥的总体要求,创新方式、丰富内容,积极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努力引导农民会选肥、会配肥、会施肥。农业部先后组织开展了“百县千乡科学施肥指导活动”、“测土配方施肥冬季大培训”行动、“巧施肥促增产”春季行动、秋冬种专家服务月等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动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免费为千万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地方各级农业部门采取专家责任制、分区包干等办法,将任务分解到人,将工作落实到农户,将目标任务与年底考核挂钩,全力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
三是引导企业参与,扩大配方肥应用。农业部十分重视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和供应,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引导肥料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各地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立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机制。通过采取定期发布施肥指导意见、公布肥料配方等方式,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按照农民需求组织生产供应。通过探索“大配方、小调整”等生产模式和“连锁、配送、超市”等营销模式,破解肥料规模化生产、批量化供应与配方肥区域性较强、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促进更多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供应。据不完全统计,参与配方肥生产供应的化肥生产企业700多家,累计生产供应配方肥3500多万吨(实物量)。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规范项目实施行为。为加强项目管理,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制定印发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开展省际交叉检查,加强考核验收,强化工作落实。为确保资金安全,两部制定并完善了《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强化了日常监管和审计检查。为规范技术标准,农业部制定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对取样、化验、田间试验、制定配方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确保了项目实施不走样。
五是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工作。2005年、2006年农业部连续两年组织中央各大媒体记者组成测土配方施肥采访团,分赴粮食主产省进行集中宣传报道。2006年、2008年分别举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新闻发布会。在农业系统内部,通过定期编发快报,加强交流宣传。在农业部门户网站开辟“测土配方施肥专栏”,发布测土配方施肥有关信息。各地采取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编顺口溜、小品、相声、戏曲,撰写对联、制作挂历、印发挂图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实际的方法,集中对农民开展培训,让农民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