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转型可能有三种方式,一个是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资本密集型;一个是从家庭分散式的转到农村的工厂化的这种经营;第三种从粗放的转到集约的经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作客凤凰网《大政经》,与主持人刘海林共同探讨中国农业的海外发展方案。
刘海林:我们也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走出去的另外一面,就是中国本土的农业,其实也转型期。中国在转变经济机构的时候,农村经济,农业经济是最关键的一个部分,这个转型可能有三种方式,一个是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资本密集型;一个是从家庭分散式的转到农村的工厂化的这种经营;第三种从粗放的转到集约的经营。前不久我到巴西去访问它们农场的时候,碰到美国一个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叫CASE,它那儿有一个代理商就跟我说,在2009年的时候,世界各地想到CASE厂商去订购他们的西红柿收割机订不到,所有的收割机都被中国订走了。
这个信息其实给我们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他自己也很惊奇,他说一台机械能取代500人的工作量,他也没想到中国的农业,已经不是纯粹的手工了,已经变成了用机械去做了,所以对这样的趋势,你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王建业:我觉得农业交流,就是你刚才讲的,这是双向的,农业海外投资合作开发,其实只是中国农业继续发展的大局里面的一部分,你刚才特别提到中国国内农业转型,我觉得这个本身就是非常大的一个投资机会,有多少事情要做。从过去劳动密集型转向今后的创新、技术、资本比较高的模式,过去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到物流这一块,这个潜力大了,这个事情做得多了。我觉得走出去,我们自己也出去,我们国家本身也是农业交流的受益者,你像滴灌技术,我们不是也是引进了嘛。
刘海林:对。
王建业:世界上有很多先进的农耕方式、技术,我们也是可以学习的,并且我们出去也不仅仅说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也是帮助中低收入国家,利用它们的本地资源,以比较优势为依托,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收入,它们按照它们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要走过的道路,我们能够从中也受益,何乐而不为,我觉得这种是好事儿。
刘海林:你说的这个很重要,其实我们中国农业发展走出去,过程中一个是我们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它的经济发展利益最大化,这中间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就是我们给它输出技术,其实我们在学技术。另外农业的很多技术现在发展得非常先进,就是你刚才提到了滴灌技术,滴灌技术,现在的滴灌呢,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了解到它用GPS定位,它把一片土地先做成图,土的土质什么,干湿程度是什么,在滴灌的时候,车过去的时候,这个水滴多少,它是按GPS定位去定的,所以这样的先进技术,我们国家还没有应用,但是我们现在在国外,去做农业开发,采用了比国内技术更先进的一些设备,这样一方面也是从开发成本上,经济效益上,会有一个保证,另外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我想应该是对双方确实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王建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