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09年,在农机化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年,高潮迭起、亮点频闪。这一年,农机人用智慧和汗水缔造着属于这个行业的光荣与梦想。
在130亿农机具购置补贴强有力的带动下,农机化各项事业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涨3个百分点;吉峰农机成功上市,并在短短数日间成长为财经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标志着农机化越来越具备成为社会主流元素的潜质。此外,农机化鉴定、推广、科技、教育、生产、流通等领域捷报频传,让我们更有理由坚信:农机化的下一个乐章,将更加美好。
农机具购置补贴――130亿元!
当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这样一个数字的时候,就决定了在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必然得到社会的广泛巨大关注。因为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代表了中央政府对过去5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肯定,也代表了未来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寄予了厚望。
130亿元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了2.25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也随之扩大到了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由上年的9大类18小类50个品目扩展到12大类38小类128个品目,覆盖所有农牧渔业生产急需的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如此大手笔的惠农政策,引发了社会持续而强烈的关注,这既给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动力,也使得政策实施面临着诸多压力。
在共同努力下,今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启动早、进展快、措施实、效果好。全国较去年提前2个月启动了补贴工作,9月15日第一批100亿元补贴资金实施结束;11月30日第二批补贴实施工作基本完成。今年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343万台套,受益农户达300万户。同时,也刺激了农机工业在出口受阻的不利情况下逆势增长,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提前、产销两旺的特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农机服务组织
如果说我国曾经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存在着争议的话,那么如今,这样的争议正随着农机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而消失。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是今后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飞速发展。2009年,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预计达到1.3万个,农机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农机经营收入预计将达38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作为我国农机化发展主体力量已然成为了业界共识。
如今的农机服务组织既担负着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应用和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的责任,还逐渐承担起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重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可以预见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农机服务组织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保护性耕作
今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规划》将在我国北方15个省(区、市)和苏北、皖北地区实施。预计到规划期末,通过各类项目建设与辐射带动,全国可新增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1.7亿亩;建设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1个。根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国家将支持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建设保护性耕作工程区,配置保护性耕作机具,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增强耕地保墒抗旱能力。
农业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工作,机具系统与技术模式基本成熟。实施保护性耕作能够起到抑制农田扬尘、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节本增效等作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然而,目前我国推广应用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可谓正当其时,对于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