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京召开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下文简称行业科技专项)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系统优化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标志着行业科技专项当中的4个农机化项目全部启动,正式步入研究实施阶段。
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2009年度行业科技专项中包括4项农机项目,国拨经费共计8664万元,分别是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承担的“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与示范”(1982万元)、青岛农业大学承担的“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2423万元)、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系统优化研究与示范”(1971万元)和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承担的“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2288万元)。据悉,这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自设立以来,农机行业从中分得的最大一块“蛋糕”。
据了解,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设立于2006年,是由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复、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国务院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主要包括: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据悉,2009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拨经费为11亿元,项目领域涉及13个部委和行业。其中农业科技项目经费约占总额的35%~40%,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而在农业科技项目中,农机化系统所推荐的12个项目中共有4个获批立项,这样的支持力度在农机科研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服务行业发展是首要任务
在12月18日召开的“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开题研讨会”上,专家特别指出:“行业科技专项与863、星火等科技项目有较大的区别――它是第一个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和组织的科研项目,它所关注的不是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项专利、培养了多少博士生,而是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多少技术支撑。这就注定了行业科技专项的首要任务是服务行业发展,是解决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其实,从4个农机化项目的立意和目标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主要针对由于我国丘陵山地田块小、种植结构和栽培农艺繁杂、适用农机具短缺等问题,力图通过农机农艺互动、研发筛选结合、借鉴创新等措施,攻克一批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难题,为加快我国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项目针对花生、马铃薯、大蒜、胡萝卜四类具有代表性的根茎类作物,重点从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上急需解决的机械化技术问题,开发、筛选、优化一批先进适用的根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设备。同时,设立网上“国家根茎类作物生产行业技术论坛”,与农学专家实现有效对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制定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农艺规范,构建合理高效的技术体系。
“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系统优化研究与示范”力图通过5年的项目实施,明确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发展方向,制定不同区域适宜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提高玉米从种到收机械装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形成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技术规范,建立玉米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而“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则旨在明确农机农艺结合模式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确定农机适用性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受适应性影响较为突出的农机产品种类,建立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理论模型;研究确定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种类,制定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通则,建立农机适用性评价标准体系,并在通则的指导下,制定出一批重点农机的适用性评价方法标准等。在评价技术基本成熟的情况下,还将组织开展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从中不难看出,这4个项目均直指当前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项目的研究实施,有助于突破农机化发展的几大瓶颈,推动农机化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农机化系统严阵以待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农机化系统格外珍惜。
一方面,从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来看,来自农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制造巨头等领域的精英和新生力量都投入到了这场特殊的战役中,项目团队几乎囊括了全行业上中下游大部分的优势资源。更为可喜的是,包括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在内的多名农艺专家也加入了项目的实施,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农业部农机化司高度重视,为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连日来,副司长刘宪亲自参加了4个项目的开题会,并一再要求有关单位要围绕生产需求,找准切入点,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要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强团结协作,在合作共赢中出成果;要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按照计划展开各项研究工作。
在“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开题研讨会”上,刘宪副司长再次强调:“组织实施好行业科研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大家承担和参与项目研究和实施工作,任务艰巨而光荣,各单位务必要珍惜机会、抓住机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研究工作,积极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2009年度行业科技专项中包括4项农机项目,国拨经费共计8664万元,分别是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承担的“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与示范”(1982万元)、青岛农业大学承担的“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2423万元)、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系统优化研究与示范”(1971万元)和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承担的“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2288万元)。据悉,这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自设立以来,农机行业从中分得的最大一块“蛋糕”。
据了解,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设立于2006年,是由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复、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国务院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主要包括: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据悉,2009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拨经费为11亿元,项目领域涉及13个部委和行业。其中农业科技项目经费约占总额的35%~40%,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而在农业科技项目中,农机化系统所推荐的12个项目中共有4个获批立项,这样的支持力度在农机科研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服务行业发展是首要任务
在12月18日召开的“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开题研讨会”上,专家特别指出:“行业科技专项与863、星火等科技项目有较大的区别――它是第一个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和组织的科研项目,它所关注的不是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项专利、培养了多少博士生,而是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多少技术支撑。这就注定了行业科技专项的首要任务是服务行业发展,是解决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其实,从4个农机化项目的立意和目标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主要针对由于我国丘陵山地田块小、种植结构和栽培农艺繁杂、适用农机具短缺等问题,力图通过农机农艺互动、研发筛选结合、借鉴创新等措施,攻克一批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难题,为加快我国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项目针对花生、马铃薯、大蒜、胡萝卜四类具有代表性的根茎类作物,重点从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上急需解决的机械化技术问题,开发、筛选、优化一批先进适用的根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设备。同时,设立网上“国家根茎类作物生产行业技术论坛”,与农学专家实现有效对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制定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农艺规范,构建合理高效的技术体系。
“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系统优化研究与示范”力图通过5年的项目实施,明确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发展方向,制定不同区域适宜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提高玉米从种到收机械装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形成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技术规范,建立玉米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而“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则旨在明确农机农艺结合模式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确定农机适用性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受适应性影响较为突出的农机产品种类,建立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理论模型;研究确定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种类,制定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通则,建立农机适用性评价标准体系,并在通则的指导下,制定出一批重点农机的适用性评价方法标准等。在评价技术基本成熟的情况下,还将组织开展农机适用性评价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从中不难看出,这4个项目均直指当前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项目的研究实施,有助于突破农机化发展的几大瓶颈,推动农机化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农机化系统严阵以待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农机化系统格外珍惜。
一方面,从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来看,来自农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制造巨头等领域的精英和新生力量都投入到了这场特殊的战役中,项目团队几乎囊括了全行业上中下游大部分的优势资源。更为可喜的是,包括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在内的多名农艺专家也加入了项目的实施,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农业部农机化司高度重视,为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连日来,副司长刘宪亲自参加了4个项目的开题会,并一再要求有关单位要围绕生产需求,找准切入点,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要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强团结协作,在合作共赢中出成果;要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按照计划展开各项研究工作。
在“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开题研讨会”上,刘宪副司长再次强调:“组织实施好行业科研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大家承担和参与项目研究和实施工作,任务艰巨而光荣,各单位务必要珍惜机会、抓住机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研究工作,积极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