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设施温棚里,从卷帘、浇水、施肥,到温度、湿度、土质检测等,只用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对一些地方农民来说,这种事是想也不敢想的,可如今在宁夏永宁县,这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近年来,地处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南郊、素称“贺兰山下果园城”的永宁县,借鉴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以设施果树为主的设施农业,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农业富民”打品牌
永宁县耕地面积60万亩,农村人口16.9万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业大县。过去,当地农民就有种植果树的传统,但仅局限于家庭式的小农耕作模式。
为走出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怪圈,为破解这一难题,永宁县委、县政府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将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点,采取“聚拢项目、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培植亮点”的方法,大力实施“农业富民”工程,努力建设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县,倾力将“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的品牌打响。
他们所指的用工业化理念谋化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就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实现效益为目的,以信息化为引领,以标准化为手段,达到推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的目的。
针对设施农业前期投入大,农民投资能力有限的实际问题,永宁县政府通过推行“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市场销售、品牌创建、配套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的扶持政策,采取“聚拢项目、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培植亮点”的方法,并与银行业建立银政合作平台,仅去年就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设施农业专项贷款3000万元,全部投入到设施园艺建设生产中。
仅2009年,该县就以设施葡萄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2万亩,其中扩规新建1万亩,利用已建园区阳畦地改造提质增效1万亩。全县建设设施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点5个,绿色葡萄生产示范点3个。
至今,全县342户农户参与设施农业生产建设,农户参与率达93%。新建温棚全部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去年,实现设施农业总产值3.79亿元,农民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达到1071元,较上年增加180元。
五种模式促跨越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永宁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呢?对这个问题,县委书记夏夕云说“有五招”,也就是永宁县探索出的推进设施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五种模式。
一是果蔬经销公司建基地带农户。永宁县先后引进银川市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20余家果品销售企业,由他们包租农民的土地。当地农民除直接获取土地租金外,还为企业打工获得工资收入,同时还能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二是非农企业建基地带农户。该县引入宁夏建成建材有限公司等8家非农企业,户均投入1000万元以上,在9个村建设施农业基地8000亩,直接带动约800户农民参与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三是农业科技人员建示范基地带农户。县乡农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建示范基地4000亩,引领1400户农民发展设施农业9000亩。仅杨和镇的旺全园区,就在科技人员的示范带动下,由原来的6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000亩。四是“支部+协会”建基地带农户。在党支部和协会的带领下,目前有140多名党员引导800多农户加入协会发展设施农业产业2000亩。其典型代表有望远镇的板桥村、望红镇的前渠村等。五是种植大户带农户。近100家专业种植大户辐射带动了800余户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产业3000亩。
截至目前,永宁县已发展设施农业5.2万亩,建成96个设施生产点,千亩万间设施农业基地20个。设施农业主要种植种类有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4类,其中设施果树面积3.2万亩,占设施农业的61.5%;设施蔬菜面积1.7万亩,占32.7%;设施花卉、食用菌面积0.3万亩,占5.8%。所搞的集约化经营,使每亩设施农业的收入比普通温棚高出一两万元,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夏夕云表示:“我们深切感受到,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数字链接
1996年永宁县粮食总产突破2亿公斤大关,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40个种子工程示范县之一。2008年永宁县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获全区第一名,秋季农田水利建设获自治区一等奖。至今,该县已成为遐迩闻名的“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和“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