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对此,权威专家表示,这意味着我国支农投入将步入机制化新时代,未来“三农”投入将有更大幅度增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12个字意义重大,进一步凸显‘三农’是目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云华对记者说。
作为新世纪以来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聚焦“三农”,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三农”投入总量或多或少都会增加,但比例有的年份可能还有降低。而今年的一号文件不仅要求总量增加,而且比例也要提高,对支农投入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除了提出“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新12字要求,在关于三大支农资金渠道的表述上也有变化。文件提出,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目前国家用于农业投入的渠道主要包括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益三个方面。围绕这三个资金渠道,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优先”相对于以往的表述,更加明确了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和重点。
据了解,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支农投入上强调了“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三个继续高于”保证支农投入: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即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宋洪远说,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大幅度增长”到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优先”,中央关于支农投入表述不断变化的背后,正是我国“三农”投入机制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而新投入机制的内涵就是在“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做到“三个优先”,三方面内容一脉相承,相互衔接。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44亿元,2007年达到4318亿元,比2003年增长101.4%。在此基础上,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去年增加1307亿元,是我国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加量首次超过千亿元。
财政部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达到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也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宋洪远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亟待通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破解城乡差距扩大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推动国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农业产出在GDP中的比例日益下降,但其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重要性更加突显。” 张云华说,农业作为蓄水池,可以吸纳失业农民工返乡就业,此外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又可以成为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加大“三农”投入对于扩大国内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