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浇完一个大棚得一天,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工夫省大了。”2月20日,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莱镇小王疃村农户王某说。老王种了两大棚白灵菇。以前出菇后,他每天都要浇一遍水,有时忙不过来还得雇人干。“现在可好了,不但不用花钱雇人,我还能倒腾出空来干点别的,用水量也比以前至少省一半。”他笑着说。
节水灌溉给老王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和实惠。去年以来,胶州市紧紧围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节水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胶州水资源相对不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78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低于山东省和青岛市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世界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因此,胶州市将节水灌溉工作列入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新技术,每年以4万亩的速度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计量、突出效益”的原则,在平原粮食主产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和明渠灌溉,在丘陵山区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和节水灌溉工程,在设施农业种植区大力推广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实行“上级补、地方配、群众筹”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吸纳社会资金。在工程管理上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并成立自主管理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商品化供水”的机制,逐步使节水工程走上“自我维持、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在胶莱镇小王疃村的菜地里,一间写着“增效节水”四个大字的淡黄色小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胶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泵房,农户浇地时只要像坐公交车一样刷卡就行。原来,胶州市投资900多万元引进了“ic卡农业灌溉控制器”系统,在胶莱镇建起了“万亩节水灌溉高效示范区”,每隔30米就建一座泵房,12个村庄的1万亩蔬菜种植户从中受益。
胶莱镇用水协会会长张先生告诉笔者,使用“ic卡”就像给手机充值一样简单,浇地的费用也很合算。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使农民养成节水意识,使其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产生了一次“节水革命”。
张先生算了笔账:仅他们示范区这一处,每年可节水108万立方米,年增加效益达到381万余元。类似的节水灌溉项目区在李哥庄镇、铺集镇、胶西镇、张应镇和里岔镇还有多处。
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胶州市农业用水呈逐年下降趋势,涵养了地下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节水灌溉给老王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和实惠。去年以来,胶州市紧紧围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节水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胶州水资源相对不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78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低于山东省和青岛市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世界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因此,胶州市将节水灌溉工作列入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新技术,每年以4万亩的速度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计量、突出效益”的原则,在平原粮食主产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和明渠灌溉,在丘陵山区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和节水灌溉工程,在设施农业种植区大力推广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实行“上级补、地方配、群众筹”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吸纳社会资金。在工程管理上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并成立自主管理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商品化供水”的机制,逐步使节水工程走上“自我维持、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在胶莱镇小王疃村的菜地里,一间写着“增效节水”四个大字的淡黄色小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胶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泵房,农户浇地时只要像坐公交车一样刷卡就行。原来,胶州市投资900多万元引进了“ic卡农业灌溉控制器”系统,在胶莱镇建起了“万亩节水灌溉高效示范区”,每隔30米就建一座泵房,12个村庄的1万亩蔬菜种植户从中受益。
胶莱镇用水协会会长张先生告诉笔者,使用“ic卡”就像给手机充值一样简单,浇地的费用也很合算。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使农民养成节水意识,使其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产生了一次“节水革命”。
张先生算了笔账:仅他们示范区这一处,每年可节水108万立方米,年增加效益达到381万余元。类似的节水灌溉项目区在李哥庄镇、铺集镇、胶西镇、张应镇和里岔镇还有多处。
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胶州市农业用水呈逐年下降趋势,涵养了地下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