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西宁市的春天来得好像很迟,已经是春天了,还是小雪纷飞。可是,在西宁周边的一些温室大棚中却是一片生机盎然,这些西宁市民的大“菜篮子”里,黄瓜、菜瓜、西红柿等蔬菜早已成熟。也许你不知道,你家餐桌上的黄瓜、菜瓜、西红柿等就来自我们身边的这些“菜篮子”。
-放开胆子闯路子
从今年起,西宁将利用3年时间投入巨资建设10000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大力发展西宁蔬菜种植业。听到这一喜讯,西宁市城北区石头磊村永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史国明很兴奋。
2009年9月,石头磊村村民史国明带领13名村民在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温室大棚。当年10月下种后,看着一天天开始发芽的苗子,他们满怀希望。春节前,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精细菜喜获丰收,并相继上市。“没想到第一次种蔬菜就丰收了。”史国明说。
春风送暖。今年3月2日,记者走进史国明的温室大棚,这里春意盎然,紫长茄长势很好。“这已经是第二茬了,春节前就已经上市了。现在,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我们的信心足了,胆子也大了,看到这么好的前景,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真正建起有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史国明自信地说。
-农超对接成现实
3月1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上孙家寨村的大通汇园蔬菜果品科技种植生产科普示范基地(以下简称汇园基地)的大棚内的蔬菜更是长势喜人。大棚内结满了丝瓜、辣椒、紫长茄、西兰花等精细蔬菜,当地村民忙着采摘,并现场打包,运往省城一些大超市。“这些菜都是给西宁一些大超市的。尤其在春节前,特别抢手,有许多人还开着私家车来基地买。除了超市,市场上买都买不到。”汇园基地负责人说。
2007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汇园基地建成了号称“青藏高原第一棚”的蔬菜大棚。如今,大棚内的蔬菜不仅很抢手,而且基地也成为科普示范基地。培育的瓠子还填补了西宁没有自产瓠子的空白。
-村民抢着建大棚
看到蔬菜大棚的经济效益和前景,近几年,西宁周边的村民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搭建高标准温室大棚。
3日,省城大堡子镇陶北村村民陈德龙说:“10年前,村里很少有人建大棚,很多人也不敢种。可现在,大家都愿意建温棚。”陈德龙是陶北村最早开始自己建大棚种菜的村民,到现在已在大棚内忙碌了二十多年。陈德龙说:“8年前,村里集体建大棚,我又承包了好几栋。每年最小的棚收入也在万元以上。”村民李发莲一边忙着采摘大棚内丰收的茼蒿,一边说:“村里有两百多栋大棚,基本都在种小油菜、上海青。因为,这些菜好种、成本小,见效也快。这茬收完,我们就开始种上海青了。”
“陶北的上海青、陶南的茼蒿、朱南的胡萝卜、乙其寨的蒜苗。”这是当地村民对大堡子镇各村种菜状况的形象概述。
-市民吃上本地菜
既然西宁蔬菜如此抢手,那么,地产新鲜蔬菜何时能完全覆盖本地呢?
记者从种植户那里了解到,在冬季,大堡子镇等地大棚内的小油菜、茼蒿、上海青等菜生长两个月左右就能上市。在夏、秋季节,只需要45天左右。大通汇园基地等高标准温室内的紫长茄、辣椒、黄瓜、丝瓜、西兰花等大约五十天左右就能成熟。“这主要取决于阳光。因为,我们高原有充足的阳光,大棚内的蔬菜种植只要技术到位,就可以大大缩短蔬菜生长期。但目前大棚有限,生产规模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史国明说。
目前,西宁市蔬菜种植面积只有二十多万亩,总产量约五十万吨。今年,西宁市要建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6000栋,蔬菜产量能达到64万吨,使市场淡、旺季蔬菜供应自给率分别提高到35%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