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大棚里的“擂台赛”
2010-03-30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3月19日,陕西关中大地艳阳高照,杨柳依依,桃花笑迎春风,田野中的麦苗“欢跳猛长”。杨凌高新区揉谷乡田东村的赵仲英老汉,站在自家麦田边,面对美好春光却是一脸的惆怅和无奈。去年秋天,同时种下了同样的种子,同样的一块大田,别人家的麦子杆粗苗壮整齐,长势喜人;而自家麦苗不仅稀疏,而且还高低不齐,个头也小,分孽情况也不如人家。别人家采用了杨凌示范区农机部门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而赵老汉不信那种“懒汉”作法,非要用传统老办法,把玉米杆一棵棵挖掉,再用旋耕机把地细细地旋了两遍,没想到自己的“辛苦”换来的是如此结果。他告诉记者:“看来我这种地能手不相信科学也不行了,去年种地费时费力不算,一亩地比别人多用了150多元,小麦眼看还要比别人少收100多元,明年我也‘懒’一下。”

  陕西省农机部门近十年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四种不同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推广,不仅让数十万三秦父老增加了收入,还将他们从繁重的传统劳作中解放出来,投身到二、三产业,而且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有望在该省全面推广。

  依托高校优势  攻克技术难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我国唯一的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科研力量雄厚,拥有一批保护性耕作方面颇有成就的专家和学者。从2001年起,在陕西省农机部门大力支持下,他们针对陕西不同气候条件的特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薛少平研究员告诉记者:“近10年来,我们在前辈们科研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陕西不同地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现在的研究领域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拓展。如对在量化不同耕作模式的理化效应、生物学效应、增产效应及经济效益,开发与之配套的作业机具。同时对施肥方法、施肥量、施肥间距、深松年限、秸秆覆盖量、病虫草害的防治、演变规律等影响因子及机理进行研究,并开展适应性试验。”

  朱瑞祥教授说:“我们这几年走的是先试验,再推广的道路。根据陕西不同的气候条件选择了不同的试验基地,基本形成了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比如我们的杨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园,主要是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机械化作业模式进行试验研究,同时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塬区和关中灌区等四个农业生态区分别设立不同的试验基地。如黄土丘陵的黄陵模式、渭北旱塬区的乾县模式技术已非常成熟,现已大面积推广,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国家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郝明德研究员说:“陕西省保护性耕作起步早,这里有全国最好的示范园,通过试验得出的这些技术体系,不但农艺上先进可靠、技术上可行,同时与其他领域结合得很好,如精准农业、水土保持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精心示范推广 农户逐渐认可

  陕西省农机局副局长王爱军说:“近10年来,全省利用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和省农机专项经费有计划地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已累计投入3100万元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塬区和关中灌区等四个区域44个县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全省示范规模达到260万亩,拥有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25250台。”

  保护性耕作必须有先进适用农机具作为支撑。因此,陕西省农机部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支撑,以农机企业为生产基地,以各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区为试验示范的专用装备研发、生产、应用体系业已形成。每年都向群众推荐一批主推机型,指导示范区群众购置机具。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粉碎深松机等机具基本上满足了广大农民需求。

  陕西省农机部门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了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各级农机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媒体,标语、宣传单、宣传车和现场会等大众化宣传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省农机局还组织编印了相关的培训教材,对广大农民保进行技术培训。成立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各地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陕西省保护性耕作专家组,巡回各地开展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机部门在基层推广工作中还十分注重技巧,充分发挥村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效果非常好。正如杨凌高新区揉谷乡田东村党支部书记赵公社说的那样:“刚开始有点阻力,但我们带头,效果好了,村民自然就主动来要求实施了。”

  找准问题症结  全力迎难而上

  尽管通过各方努力,这项利国利民的先进耕作技术要在全省全面铺开,让绝大多数老百姓享受其带来的好处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这一点全省农机部门同志和专家并并回避,而是直面应对,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是广大农民对保护性耕作还不是很容易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很难改变。保护性耕作相对于传统的以犁翻、旋耕为主的精耕细作耕作方式,是一次耕作技术的重大变革,多数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关心的只是作物产量、眼前的经济效益和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对保护性耕作的好处一时很难接受,或多或少地有些抵触情绪。

  其次是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力量还需要加强。目前,陕西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服务手段和装备水平偏低,技术推广人员认识水平也不够高,对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今后要加大对基层农机推广部门的支持,同时对相关人员做好培训。

  第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农艺结合需进一步加强。一些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尚需熟化完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农艺、植保、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需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保护性耕作机具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提高。

  第四是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依靠政府推进、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良性推广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今后这方面应该加强。

  描就美好蓝图  造福更多百姓

  王爱军副局长告诉记者:“尽管面临许多阻力和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克服困难,让这项技术在全省全面推开,让更多百姓受益。按照已拟定的《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10-2015)》,今后五年全省将力争新增保护性耕作500万亩。”

  据了解,《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在配合国家《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在全省建设50个保护性耕作工程区,每个工程区建设面积3万亩,在规划期内完成150万亩保护性耕作建设任务,引导和辐射带动全省新增500万亩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使全省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达到800万亩。

  陕西省农机部门将根据各地农业生态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状况,针对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确定技术模式、配套机具和技术规范,形成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同时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采用“核心工程区―推广工程区"的建设模式,根据生产条件和掌握技术情况,选择条件好的适宜区域重点突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主动应用。

  根据规划,陕西今后在发展过程中,将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同时综合运用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技术,集成创新为新的环保、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制度和模式。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广泛吸收农民及社会各方多元化投入,注重培育农机大户,扶持合作组织,发展农机服务。同时也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依托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化、社会化服务,通过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把政府行为转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到2015年,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陕西省平均亩产将有望增加5%以上,预计年可增产粮食近亿公斤,明显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可以提高15%左右,亩均降低生产费用15元以上,减少土壤流失60%左右,减少农田扬尘50%左右。不仅广大农民受益,全社会也会深感受到保护性耕作带来的好处。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1669-1.html

标签:农机 棚里

上一篇:沭阳2亿扶贫贷款资助农民建好大棚免费租给农户
下一篇:“大棚养虾模式”探索农户增收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