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上百台整装待发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如钢铁洪流般依次涌上公路。5月19日上午9时30分,安徽省农机跨区作业在宿州市 桥区朱仙庄镇打响“第一枪”。此后数天, 桥区还将有4000多名农机手驾驶2000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陆续开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收割小麦,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抱团闯市场。
5月19日,宿州市 桥区上百台联合收割机踏上跨区作业的征程。
“‘现代麦客’集体出发喽!”30多岁的农机手吴运强开心地对记者说:“夏收季节,我们收割完自家的小麦后,驾驶农机到外省市帮当地农民收割,十天半个月就能净挣2万多元,比打工强多了。 ”
“去年 桥区开展跨区作业的农机大约1600台,今年增加到2000多台,新机型也多于往年。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 桥区政府一位人士说。
“夫妻双双驾农机,跨区作业把钱赚。 ”在第一批集体出征的200多名农机手中,记者看到有不少是两口子。 “我们到外省作业时,生活上互相照顾,工作时‘一个收割,一个收钱’。 ”朱仙庄镇宋庙村的吴化新夫妇笑着说。 4年前,两口子就开始利用农机跨区作业,每年午、秋两季总共只需外出1个月,就净挣3万多元。然而,近年来,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对收割地点、价格、天气等信息掌握不全,吴化新夫妇越发感到挣钱难。 “不过,现在好了,政府帮助我们组建了农机合作社,资源共享,不仅提高了竞争力,也减少了市场风险。 ”吴化新说完驾着农机紧跟大部队。
在“喜耕田农机合作社”的跨区作业队伍中,记者看到,一台指挥车和几台服务车穿梭于众多农机之中。该社负责人介绍说,指挥车专门负责统一调度,服务车则负责每个农机的维修和油料供应。
记者看到,在每台农机上都贴有“跨区作业证”。农机手们说,此次跨区作业辗转3省20多个市县,行程预计近800公里,凭借农机部门“一站式”发放的这张“绿卡”,一路上不需要交分文过路、过桥费。农机手们人手一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指南》,他们说:“这就是我们的导航仪,照这个路线图行驶就错不了。 ”
据了解, 桥区政府还提前与省外作业地的农机部门和中介服务组织进行联系,为农机手们落实好食宿和专门的“引机员”。在作业过程中,农机手们还会源源不断地接收到天气预报、作业面积、价格、时间等最新信息,而这些都是 桥区农机部门的跨区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 “有家乡政府作后盾,农机手们没有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了‘走得安全、割得顺利、赚得满意’。” 桥区政府一位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