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地处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凌源农村大地,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其中最为惹人眼球的则是那随处可见的成排连片的无数白色大棚。这大棚使广阔的土地如白色的海洋,更似星光尽点的银河。数据显示,到现在,凌源市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26.5万亩,年产各类新鲜反季蔬菜97万吨,鲜切花4亿枝;设施农业年产值达25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0%。昔日靠天吃饭的凌源农民如今走上了依托设施大棚稳定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凌源市委、市政府的历届班子如同接力,始终把以保护地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最为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上下树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共绘一张蓝图,使保护地建设得以持续不断地平稳快速推进。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拉着农民转”。是凌源市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招法。同时,该市通过政策推动,典型促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等措施加快设施农业的规模扩张与提档升级。现在,全市已有25个乡(镇)街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种植的黄瓜、番茄、甜椒、角瓜、茄子、豆角等各类反季菜年产量达97万吨,产值19亿元。这些鲜货在四官营子、八里堡等五大专业批发市场的“桥头堡”作用下,畅销到全国各地,一些蔬菜经龙头企业的“运作”,还漂洋过海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暖棚里种菜,凌源人搞出了名堂,那么温室中栽花更让凌源两个字响彻大江南北。目前,在凌源花卉交易市场附近的7个乡(镇)街的农民种植的唐菖蒲、百合、郁金香、玫瑰、非洲菊、康乃馨等10余个系列6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年产鲜切花4亿枝,种球3亿粒,产值6亿元。鲜切花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国家,享有“南有云南,北有凌源”盛誉。
凌源市按照“一县一品”战略,大力拓展具有一方特色的名优精设施温室农产品。他们首先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加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先进科技的应用。近几年,该市财政已累计投入补贴资金300多万元,引进、试验、示范蔬菜花卉新品种200多个,推广80余个。目前,全市设施农业良种覆盖率已达80%以上。为走标准化之路,该市推广工厂化育苗,市种苗中心年向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2000万株。与此同时,加强秸秆反应推、人工营养土、物理杀虫剂和节水灌溉、自动放风、绑蔓、co2发生等15项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技术人员跟踪指导,网络媒体发布信息等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大棚生产的能力与水平。市委、市政府在培育品牌上,先后注册了“凌馨”、“德源”、“第一枝花”、“木兰山花卉”等多个品牌,其中,“凌馨”、“德源”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凌馨”商标为辽宁省名牌商标。
凌源的设施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从优到特的豪气变身。据了解,该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反季节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唐菖蒲、亚洲百合种球繁育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种球、鲜切花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反季节甜椒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农民仅靠设施农业一项,人均增收24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