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喀左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设施农业,为了实现户均一个棚,全县上下总动员,保护地建设高潮迭起,各乡镇出现了调地热、规划建棚热。全县保护地任务16万亩,截至5月上旬,已经落实7.8万亩,自然小区583个,实现修配水配电300余处;以乡为单位实现户均一个棚的有3个乡镇,以村为单位实现户均一个棚的有40个村。
喀左县人多地少,“七山二水一分田”和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特别是去年遭受历史罕见的旱灾之后,传统农业遭受严重损失,而设施农业保住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去年生产保护地蔬菜75万吨,实现收入13.2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据了解,该县现有大棚面积17.3万亩,其中温室面积13万亩,6.43万栋;冷棚面积3.8万亩,今年计划发展16万亩。
县委、县政府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设施农业是趋利避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选择,因此将设施农业列为“一县一品”的农业主导产业,“五个一工程”的首要项目。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全县上下紧紧咬住任务不放,加大推进力度,确保设施农业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县委书记、县长重视设施农业程度空前,出现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大班子共同抓,乡村干部齐力抓的格局。
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该县以提升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理念谋划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走发展高效产业之路,保护地生产实现了区域布局,西南部南公营子等乡镇种植黄瓜、双椒;东部老爷庙、十二德堡等乡镇种植茄子;北部公营子等乡镇以番茄为主的棚菜生产形成了基地型、规模化、区域化生产布局。在设施农业建设形式上,各乡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宜冷则冷,宜暖则暖;发展设施农业在地块选择上,优先选择水、地、路方便的地块,在老棚区改造中采取见缝插针措施,在棚区建设上加快进度,棚体建设上采用三面墙培土的方法,做到厚墙体、高举架、大跨度、半地下、机械化。在生产中紧紧抓住“早”字,采取春建棚、夏育苗、秋定植、冬上市方式,确保当年建棚当年取得效益。
该县以健全服务体系为基础,创新机制、部门之间加强合作,走科技兴农之路。为了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县农发局全力搞好技术服务,他们在全市率先组建一支由农业部门主管、财政全额拨款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集中了140余名从事蔬菜保护地业务多年、具有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技人员专门服务设施农业。农技部门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校、场所建立密切联系,把国内设施农业前沿技术、种子引进来,在当地试种,然后及时推广。技术人员负责各个乡镇的技术指导,所有大棚小区都有固定的技术服务责任人,技术人员落实责任,服务到位,从建棚规划、育苗,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一包到底,确保农民生产需要。几年来,技术人员深入乡村走棚入户,在为棚户指导技术、出方配药、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的同时,为设施农业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当前,设施农业注重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依托科技重效益,抓住“早”字保产量,做到早建棚、早育苗,当年建棚当年见效。
他们申请了“塔绿牌”和“余香牌”商标,用标准化的手段,促进设施产品提质增效,以高产、优质、绿色,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高毒农药坚决禁用,限用农药严格操作规范,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农药,确保大棚蔬菜绿色、有机无公害,使蔬菜打入北京、天津、沈阳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在模式化栽培上,大面积推广大垄双行、地膜覆盖、膜下暗灌、软管微喷技术和农业设施秸秆反应堆技术;大力发展冷暖结合、果菜结合、农牧结合、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现在,喀左设施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亩效益大增,去年茄子、黄瓜平均亩产值已达到4万元、番茄3.5万元,高产大棚亩产值突破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