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编辑:“我自己还建了两个大棚,比以前种地的收入好多了。”村民王文虎一直在给高中锋的大棚打工,现在他自己家中也盖起了大棚。高中锋是雒儿庄村的大学生村干部,由于村民思想保守,没人响应他建大棚的号召,但高中锋没有放弃。2008年,看到邻村油坊头村有闲置大棚的高中锋选择在邻村建起了蔬菜大棚,在他的带动下,现在不仅雒儿庄村,附近很多村子都认同了蔬菜大棚的优势,村民开展大棚的积极性在不断升温。
村民不愿意冒险
“我们村子在十年前还是附近的种植先进村,生产的蔬菜都销往上海深圳,算是起步比较早,但是近几年的发展却很缓慢,随着2006年学校占地,很多村民得到了不少补偿,干活的村民就更少了。”高中锋说,现在村子里人均耕地很少,村民也不愿意冒险,观念的落后比技术落后更可怕。 2007年11月,一到村子高中锋就开始说服村民转型搞蔬菜大棚,谁知道没获得响应还被数落了一番。“村民的共性就是宁愿不投资只挣一块钱,也不愿意投资一块钱得到十元的回报。”高中锋说,当时为了让百姓认同,没少给大家算账,但村民就是不乐意,和本村村民一起办大棚的愿望落空了。
有产品无市场
2008年初,高中锋在与乡里其他大学生村干部交流时,得知邻村的前主任张秀有两个闲置的大棚,这个消息又激起了高中锋创办蔬菜大棚的想法,而这次他不是一个人,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其他“村官”,联合了乡里7个“村官”一起搞大棚。
“当时我们8个‘村官’一拍即合,找到了油坊头村的张秀和他说明了承包大棚的想法,张秀也很支持,开办大棚的想法终于有了着落。”高中锋说,当时为了大棚,8个“村官”共同出资了两万元,首先种植的就是无籽西瓜和草莓。
为了能够把大棚搞好,8个“村官”买了很多专业书籍,还专门向专家以及城里的蔬菜办咨询学习,很快,大棚就收获了。 “第一次收获并没有获利,由于没有提前搞好销路,种好的草莓很多都坏了,西瓜收获还是不错的,我们基本全送给了村民和领导,希望他们品尝后能够认可我们的成果。”高中锋说,一直到2009年,规模扩大为6个大棚,效益依然不好,其他“村官”扛不住了,纷纷撤出了大棚项目,最后,原本8人的大棚种植只剩下了高中锋一人。
咬牙坚持终获成果
“大棚一直赔本,那些大学刚毕业的‘村官’肯定扛不住,我毕竟工作好几年了,当时也就咬着牙挺了过来。”高中锋说,在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在大棚里种上了黄瓜和西红柿,希望这些大众蔬菜能够有所收获。 高中锋大棚的转型是正确的。2009年冬天很多地方遇到了雪灾,尤其是朔州的菜十分贵,大棚的优势就凸现了出来。“很多村民种的菜都受到了影响,而我的菜因为在大棚里,基本没有损失,6个大棚的蔬菜获得了很好的收益,也正是这个机遇,让村民直观地看到了大棚的优势。”高中锋说,经过了这件事,附近村子有村民主动向自己询问大棚的技术。
看到村民开始认同大棚技术,2010年,高中锋开始为附近村民讲课,把自己的书籍借给村民看,现在,不仅是雒儿庄村和油坊头村,附近很多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搞起了蔬菜大棚。
村民王文虎就是其中之一。“小高雇我帮他种菜,一个月能给我1300元,觉得已经不少了,现在在他的带动下,我自己也搞起了大棚。”村民王文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