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去年6月考察黑龙江时明确指出,垦区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垦区发出的新号令,赋予的新使命。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突出了‘建设现代化大农业’这个主题,确立了垦区未来‘三步走’发展战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农垦齐齐哈尔分局在现代化大农业的开局之年,要立足局情、场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设施农业为切入点,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基础。”日前,记者就如何发挥优势,加快实施现代化大农业等问题,采访了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局局长杜增杰。
面对齐齐哈尔分局的优势和潜力,杜局长说,齐齐哈尔分局地处黑龙江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和土壤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和设施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水质、水资源优势为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分局所辖11个农牧场206万亩耕地,处在我国最纯净的河流嫩江两岸,查哈阳农场是东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有6个农牧场环绕国内第一大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齐齐哈尔种畜场、巨浪牧场有26万亩草原在扎龙湿地缓冲区、实验区内。各场地处松花江水系的上游,整个嫩江水系没有经过大城市和大工业区,是最为纯净的优质水源,各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分局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大局提供了最优环境。分局水利资源比较丰富,所属各场地面江河纵横,所在区域主要有嫩江、诺敏河、乌裕尔河、北部引嫩、中部引嫩等河流,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67.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5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03亿立方米。从分局长远发展看,地表水、地下水能够满足滴灌面积100万亩、水田面积76万亩,喷灌面积30万亩用水需求。
地域优势、交通优势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分局及所属农(牧)场分别地处齐齐哈尔市及甘南、讷河(市)、克山、富裕、依安、泰来六县区和大庆市林甸、杜蒙自治县两县区域内,消费市场极大。交通发达、便利,各场出口硬化路面连接国道、省道和县道,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另外有三个场在铁路沿线,便于农产品销售,这种天然的地域优势和交通优势有利于我们发展城郊设施农业。另外,分局内拥有大面积盐碱地和废弃地,利用废弃盐碱地改良土壤,发展棚菜生产大有可为。
在该局制定的目标和功能定位上,杜局长谈到,按照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世界产业变化的大趋势,齐齐哈尔分局初步定位建设成为垦区“绿色生态农牧经济核心区”,重点打造绿色农业、灌溉农业和设施农业功能区。
打造绿色农业功能区。依托秀美嫩江平原及得天独厚的水源、地缘、草原、市场四大优势,发展绿色农业,把绿色作为立局的产业来经营,计划到“十二五”末期,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20家,绿色食品产品达到1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家;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150万亩,建设2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出口)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5万亩。所有优势农牧产品全部具有绿标使用权。走出一条绿色――安全――产业化发展之路。
打造灌溉农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据统计,分局及周边地区数年灌溉平均亩增效益在470元(玉米、马铃薯、西瓜)。分局现有各类型喷灌机2864台套,灌溉井4279眼,喷灌控制能力在30万亩左右。如果用3―5年时间再发展滴灌40万亩,达到高效作物70万亩全部覆盖,水稻70万亩,饲料70万亩,“三三制”格局基本形成。据测算:发展滴灌投入40万亩×826元=3.3亿元,产出470元×70万亩=3.29亿元,当年投入,当年回本。走出一条低碳――高效――资源的扩张之路。
打造设施农业功能区。分局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较少,但“都市”地缘优势明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就是利用盐碱荒滩废弃地,进行土壤改良,建造蔬菜、果品、菌类大棚,实施1亩园――10亩田――1万元收入的发展模式。如果全局实现10000栋大棚,即相当增加10万亩耕地,增加1亿元收入。同时建设6――10亩地的连体大棚,实现棚内耕作机械化。走出一条资源――资产――资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记者问到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时,杜局长说:
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设施农业,打造垦区“绿色生态农牧经济核心区”,是齐齐哈尔分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必须解决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建设资金不足、体制机制滞后等瓶颈问题,敢于想,敢于闯,敢于试,趟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分局而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三步走”战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次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对此,我们必须要对现代化大农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既要把握住经营性农业的关节点,又不能脱离种植业这个基础;既要大力度发展“立体农业”,又不能脱离“平面农业”的实际;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齐分局现有的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所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必须符合局情、场情,要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善于把分局、农牧场放到全国新一轮大转变的格局中,寻找比较优势,增强各级干部加快发展的执行力,努力从种植业高成本、高消耗、低增长的现实中转变过来,实现种植业提质、增产、增效。
加强引导,规划先行。设施农业实现“152”目标。“1万栋大棚、5千户、2亿元的收入”;灌溉农业实现“273”目标,“206万亩耕地实现高产高效,70万亩水稻、70万亩高效作物,70万亩地的饲料,实现粮、经、饲三三制格局”,近期计划发展滴灌面积30万亩,水田面积70万亩,喷灌面积40万亩。远期计划发展滴灌面积100万亩,水田面积76万亩,喷灌面积30万亩。绿色农业实现“255”目标,两个国家级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出口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50万亩、50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分局从现在起要抓紧规划设计,指标落实到农牧场,落实到职工家庭农场,按计划推进到位。
突破瓶颈,筹集资金。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设施农业,回报率高,效益可观,但就前期投入而言,大大超出了分局的承受能力,必须重点研究制约目前发展的投融资这个瓶颈问题。充分利用好四种资金,一是政策资金。局、场两级机关要根据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研究政策、争取政策、用好政策、完善政策,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复试”运作。二是民间资金。引导职工家庭农场敢于、善于向土地投入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投入产出比,加大生产性投入。三是努力把资源性资产变成资源性资金,把所有资源利用起来,把所有潜力挖掘出来,走资源变资金的路子。四是适当利用举债资金,通过银企合作共建,协调金融部门为职工家庭农场借贷资金。
项目带动,科技支撑。项目带动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一场一业、一区一品,按照自然、资源进行产业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发展集合性特色产品,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实现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一是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形成人才、技术为我所用,资源共享,借智兴局、兴企的局面,使分局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尽快达到领先水平。二是着力抓好分局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带建设,引领种植业发展。三是“请进来、走出去”,抓好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攻其一点,使之成为特点、卖点、靓点。
加强合作,培育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域合作,首先是培育区域内市场,要打破场县之间、场场之间、行业之间壁垒。第一步,自己无力,为他人做基地;第二步,自己壮大,和能人合作;第三步,壮大之后,让能人为我而做。其次是实施“大经贸、大招商”和“走出去战略,把优质农产品推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搞活内外贸易。建立果品、蔬菜批发大市场和物流中心,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组建和培育经纪人队伍,掌控分局大宗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销售话语权,实现流通增值。
发展新经济组织,创新经营机制。着力解决市场经济中职工家庭农场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分局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以职工家庭农场农工自愿为前提,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工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工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做到分局农工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要有较快发展,在质量上要有较大幅度提升,在辐射带动能力上要有明显增强,在市场竞争力上要有显著提高。分局各类农工专业合作社要从现在的148个,力争到年底达到200个。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在龙头企业和广大职工家庭农场之间有效对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工持续增收的目标。
面对齐齐哈尔分局的优势和潜力,杜局长说,齐齐哈尔分局地处黑龙江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和土壤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和设施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水质、水资源优势为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分局所辖11个农牧场206万亩耕地,处在我国最纯净的河流嫩江两岸,查哈阳农场是东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有6个农牧场环绕国内第一大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齐齐哈尔种畜场、巨浪牧场有26万亩草原在扎龙湿地缓冲区、实验区内。各场地处松花江水系的上游,整个嫩江水系没有经过大城市和大工业区,是最为纯净的优质水源,各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分局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大局提供了最优环境。分局水利资源比较丰富,所属各场地面江河纵横,所在区域主要有嫩江、诺敏河、乌裕尔河、北部引嫩、中部引嫩等河流,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67.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5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03亿立方米。从分局长远发展看,地表水、地下水能够满足滴灌面积100万亩、水田面积76万亩,喷灌面积30万亩用水需求。
地域优势、交通优势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分局及所属农(牧)场分别地处齐齐哈尔市及甘南、讷河(市)、克山、富裕、依安、泰来六县区和大庆市林甸、杜蒙自治县两县区域内,消费市场极大。交通发达、便利,各场出口硬化路面连接国道、省道和县道,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另外有三个场在铁路沿线,便于农产品销售,这种天然的地域优势和交通优势有利于我们发展城郊设施农业。另外,分局内拥有大面积盐碱地和废弃地,利用废弃盐碱地改良土壤,发展棚菜生产大有可为。
在该局制定的目标和功能定位上,杜局长谈到,按照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世界产业变化的大趋势,齐齐哈尔分局初步定位建设成为垦区“绿色生态农牧经济核心区”,重点打造绿色农业、灌溉农业和设施农业功能区。
打造绿色农业功能区。依托秀美嫩江平原及得天独厚的水源、地缘、草原、市场四大优势,发展绿色农业,把绿色作为立局的产业来经营,计划到“十二五”末期,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20家,绿色食品产品达到1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家;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150万亩,建设2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出口)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5万亩。所有优势农牧产品全部具有绿标使用权。走出一条绿色――安全――产业化发展之路。
打造灌溉农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据统计,分局及周边地区数年灌溉平均亩增效益在470元(玉米、马铃薯、西瓜)。分局现有各类型喷灌机2864台套,灌溉井4279眼,喷灌控制能力在30万亩左右。如果用3―5年时间再发展滴灌40万亩,达到高效作物70万亩全部覆盖,水稻70万亩,饲料70万亩,“三三制”格局基本形成。据测算:发展滴灌投入40万亩×826元=3.3亿元,产出470元×70万亩=3.29亿元,当年投入,当年回本。走出一条低碳――高效――资源的扩张之路。
打造设施农业功能区。分局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较少,但“都市”地缘优势明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就是利用盐碱荒滩废弃地,进行土壤改良,建造蔬菜、果品、菌类大棚,实施1亩园――10亩田――1万元收入的发展模式。如果全局实现10000栋大棚,即相当增加10万亩耕地,增加1亿元收入。同时建设6――10亩地的连体大棚,实现棚内耕作机械化。走出一条资源――资产――资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记者问到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时,杜局长说:
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设施农业,打造垦区“绿色生态农牧经济核心区”,是齐齐哈尔分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必须解决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建设资金不足、体制机制滞后等瓶颈问题,敢于想,敢于闯,敢于试,趟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分局而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三步走”战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次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对此,我们必须要对现代化大农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既要把握住经营性农业的关节点,又不能脱离种植业这个基础;既要大力度发展“立体农业”,又不能脱离“平面农业”的实际;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齐分局现有的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所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必须符合局情、场情,要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善于把分局、农牧场放到全国新一轮大转变的格局中,寻找比较优势,增强各级干部加快发展的执行力,努力从种植业高成本、高消耗、低增长的现实中转变过来,实现种植业提质、增产、增效。
加强引导,规划先行。设施农业实现“152”目标。“1万栋大棚、5千户、2亿元的收入”;灌溉农业实现“273”目标,“206万亩耕地实现高产高效,70万亩水稻、70万亩高效作物,70万亩地的饲料,实现粮、经、饲三三制格局”,近期计划发展滴灌面积30万亩,水田面积70万亩,喷灌面积40万亩。远期计划发展滴灌面积100万亩,水田面积76万亩,喷灌面积30万亩。绿色农业实现“255”目标,两个国家级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出口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50万亩、50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分局从现在起要抓紧规划设计,指标落实到农牧场,落实到职工家庭农场,按计划推进到位。
突破瓶颈,筹集资金。发展绿色农业、灌溉农业、设施农业,回报率高,效益可观,但就前期投入而言,大大超出了分局的承受能力,必须重点研究制约目前发展的投融资这个瓶颈问题。充分利用好四种资金,一是政策资金。局、场两级机关要根据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研究政策、争取政策、用好政策、完善政策,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复试”运作。二是民间资金。引导职工家庭农场敢于、善于向土地投入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投入产出比,加大生产性投入。三是努力把资源性资产变成资源性资金,把所有资源利用起来,把所有潜力挖掘出来,走资源变资金的路子。四是适当利用举债资金,通过银企合作共建,协调金融部门为职工家庭农场借贷资金。
项目带动,科技支撑。项目带动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一场一业、一区一品,按照自然、资源进行产业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发展集合性特色产品,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实现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一是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形成人才、技术为我所用,资源共享,借智兴局、兴企的局面,使分局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尽快达到领先水平。二是着力抓好分局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带建设,引领种植业发展。三是“请进来、走出去”,抓好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攻其一点,使之成为特点、卖点、靓点。
加强合作,培育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域合作,首先是培育区域内市场,要打破场县之间、场场之间、行业之间壁垒。第一步,自己无力,为他人做基地;第二步,自己壮大,和能人合作;第三步,壮大之后,让能人为我而做。其次是实施“大经贸、大招商”和“走出去战略,把优质农产品推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搞活内外贸易。建立果品、蔬菜批发大市场和物流中心,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组建和培育经纪人队伍,掌控分局大宗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销售话语权,实现流通增值。
发展新经济组织,创新经营机制。着力解决市场经济中职工家庭农场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分局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以职工家庭农场农工自愿为前提,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工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工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做到分局农工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要有较快发展,在质量上要有较大幅度提升,在辐射带动能力上要有明显增强,在市场竞争力上要有显著提高。分局各类农工专业合作社要从现在的148个,力争到年底达到200个。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在龙头企业和广大职工家庭农场之间有效对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工持续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