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里,搞发明创造是工程师、科学家的事,乌苏市哈图布呼镇乌苏查次村农民袁庆龙也成了发明家。他发明的滴灌带回收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获国家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7月25日,见到记者时,袁庆龙信心十足地说,要把这项发明推广到全市乡镇,解决滴灌带回收难题。
袁庆龙发明滴灌带回收机,是因一件小事的启发。
2007年秋天,滴灌种植技术在乌苏市大面积推广。袁庆龙家的8亩地要冬翻,铺在地里的滴灌带必须要捡出来。一个上午,他好不容易把8亩地滴灌带都捡完了,可自己浑身上下都是泥水,变成了“泥人”。
看着地多的邻居赶着冬翻,来不及回收就将滴灌带犁进地里,袁庆龙想:“如果能发明一台机械,专门回收滴灌带该多好呀!”有了这一想法,搞发明的冲动就在袁庆龙心里一直萦绕。经过一个冬天的筹备,袁庆龙自己买来钢材、链条、传动轴等,只要一有时间就琢磨。
2008年9月,第一台滴灌带回收机制造出来了,可由于技术不成熟,实际操作很麻烦。那段时间,袁庆龙像着了魔似的每天晚上研究琢磨,白天再到地里去实验。经过1个多月的改进完善,滴灌带回收机终于下地工作了。
经过测算,袁庆龙发明的滴灌带回收机,操作时只需要一至两个人,每小时可回收15亩的滴灌带,是人工回收滴灌带的三四倍。
袁庆龙说,目前这种机器造价还太高,平均每台要3000元以上。他准备改进设备材料,将传动链条改为皮带,部分大链条改为小链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
袁庆龙发明滴灌带回收机,是因一件小事的启发。
2007年秋天,滴灌种植技术在乌苏市大面积推广。袁庆龙家的8亩地要冬翻,铺在地里的滴灌带必须要捡出来。一个上午,他好不容易把8亩地滴灌带都捡完了,可自己浑身上下都是泥水,变成了“泥人”。
看着地多的邻居赶着冬翻,来不及回收就将滴灌带犁进地里,袁庆龙想:“如果能发明一台机械,专门回收滴灌带该多好呀!”有了这一想法,搞发明的冲动就在袁庆龙心里一直萦绕。经过一个冬天的筹备,袁庆龙自己买来钢材、链条、传动轴等,只要一有时间就琢磨。
2008年9月,第一台滴灌带回收机制造出来了,可由于技术不成熟,实际操作很麻烦。那段时间,袁庆龙像着了魔似的每天晚上研究琢磨,白天再到地里去实验。经过1个多月的改进完善,滴灌带回收机终于下地工作了。
经过测算,袁庆龙发明的滴灌带回收机,操作时只需要一至两个人,每小时可回收15亩的滴灌带,是人工回收滴灌带的三四倍。
袁庆龙说,目前这种机器造价还太高,平均每台要3000元以上。他准备改进设备材料,将传动链条改为皮带,部分大链条改为小链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