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药,在温室环境里自然生长,大棚葡萄的价格卖到了16元/每公斤,是露天葡萄的4倍。”近日,看着丰收的60亩大棚葡萄,分宜县凤阳金藤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袁海波心里美滋滋的。采用大棚种植方式,不仅比露天葡萄提前15天成熟,上市早,而且好吃好看、无公害,今年袁海波一亩葡萄经济效益达到了6000多,成为了当地葡萄种植户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分宜县立足生态优势,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把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低碳农业”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使传统高消耗、高投入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农业”转变,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互相促进的路子。目前,分宜县“低碳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集聚发展了以苎麻、竹笋、萝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导的企业群,开发出了台湾麻绿笋、翠冠梨、蜜桔、骏枣、礼品西瓜、板栗、紫玉杨梅等有机绿色农产品,全县农民每年从“低碳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增收5000多万元。
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生态高效农业。针对以往高投入、高消耗发展模式,分宜县转变增长方式,积极扶持绿色种养业、林果业以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对优质稻、苎麻、油茶、畜牧等绿色食品进行开发。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对食品进行低碳生产和加工,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分宜县湖龙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江西省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市、县农业系统的指导和帮助下,公司以肉牛养殖为主,致力于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形成了“草-牛-沼-果”生态种、养系统,一期建设的2200亩万头肉牛立体生态种养基地肉牛生产达到存栏500头,年出栏1000头的养殖规模;种植牧草400亩,新余蜜桔600亩,黄花梨600亩,东魁杨梅200亩。
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打造循环产业链。分宜县把节能减排作为推进“低碳农业”的突破口,精心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增施农家肥、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无害化生产的节能减排先进实用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改变了农民传统观念,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尤其是2009年,全县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5.8万亩,减少不必要肥料损失16.5万元,亩本增效平均35.04元,节本增效3006.43万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按照“产业发展循环生态化、农业生产环境清洁化”原则,引进和推广了食用菌种植和秸秆加工技术,形成“秆 沼 粮(果、蔗、菜)”等生态循环链,农业逐渐走向“零排放”。走进分宜县莫氏养殖场,感觉空气清新,闻不到刺鼻气味。养殖场负责人莫培根介绍说这主要得益于基地引进了“生物养殖降解”技术。该技术利用垫料中的有益菌发酵处理粪便,不仅营造适合生猪生长的环境,还节省了水、饲料、劳力,猪场实现了“零排放”。据统计,目前分宜县累计建沼气池3500多座,秸秆加工厂10家,年转化农作物秸秆4万吨,提供有机肥3.5万吨,为农民节支280余万元。
减少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分宜县以打造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为契机,全面实行禁用“三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有机肥料,减少生产资料消耗。为严防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分宜县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违反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从严处罚。2004年以来,分宜县关停有污染的靠近农业生产区“五小”企业20多家。仅去年,分宜县农民每亩土地的化肥用量平均减少了24%,农药用量减少了28%。更为可喜的事,随着残留物的减少,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迅速得到提升。目前,全县创出了部级无公害农产品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