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敦化江南镇反季蔬菜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2010-09-14   来源:中国未成年人专属网   

  七十四岁的瓜王老宋早已名声在外,几十年来,他没有一天不在琢磨,怎么把瓜种得更好、更甜。
  初夏六月,京南大兴,庞安路路北的老宋瓜园里,七十四岁的宋宝森如今在思考一个新课题――怎么给大学生上课?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宋,几十年前根本想不到他之后会靠着种西瓜能获得一个“名誉教授”的头衔,“那时觉得大学生就是大知识分子了。”
他家门前的庞安路两侧的瓜棚,去年夏天7000万公斤的西瓜,七成被市民从地头直接采摘走。到了秋天,庞安路沿线的农民们“跟风”建大棚,一下就多出了5000亩的面积。如今,整个大兴区的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10万亩。
  这条路,仅仅是京郊大地的一个缩影。老宋,也仅仅是众多农民中的一员。
  最新数据显示,本市的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27.19万亩。而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民愈来愈富裕的腰包。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全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靠天吃饭,靠地吃饭,到靠政策吃饭,靠科技吃饭,农民们一路走来。
  但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资金、技术、人员等问题逐渐显现,成为了很多人所面对的课题、制约、瓶颈。下一步,怎么走?
  “西瓜大王”、“百万富翁”、“大学教授”……多了很多新头衔的宋宝森,现在经常会在自家的会客室里琢磨将来,那里悬挂着一幅名人题字――“贵在创新”。
1推广,政策解决资金瓶颈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搞温室大棚是技术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农民缺乏自己兴建大棚的资金,成为重要的一个瓶颈。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设施农业虽然是提高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设施农业建设的投入成本更大。目前,建设一亩高标准、永久性节能日光温室需资金12.82万元,土钢结构的低档日光温室每亩也需资金5.5万元,建设一亩钢架大棚每亩需资金2万元。因此,对于经济基础薄弱地区,不论对农户还是对集体,均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完成前期的投入。
  资金问题的解决,一些农民“幸运”地找到捷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宋宝森,种西瓜已经是小有名气,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找到了他,提出一起研究西瓜种植技术。他家在村南头的10亩地,由双方共同投入,建了几座大棚。第一年种植就成功了。
  “1994年,西瓜被送到了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严济慈那里,他品尝之后很兴奋,说可以搞温室种植,我们就建了两座温室。”当年冬天,越冬的西瓜成了远近的新闻,“那真是棚外鹅毛大雪,棚里西瓜飘香。”
  与科研单位合作,是发展的一条好路,但这毕竟是少数。
“农民更加注重眼前利益,如果投入相对过大,那么他们更多选择观望。”采访过程中,很多被采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都如此表示。
  资金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首要难题。
  农民无钱,社会资本又不关注,为了弥补资金短板,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纷纷出台,2005年开始了设施农业的大发展。大兴率先尝试,当年该区提出对规模在20至50亩的竹木大棚、钢架大棚、日光温室,分别给予每亩1600元、3000元、5000元的资金补贴。
  2006年,市农工委、发改委、科委、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园林绿化局、农村商业银行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确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在京郊区县建设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的农业设施目标。同年本市又将设施农业的建设列入政府108项折子工程。
  2007年,本市安排一亿元支农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建设,同时,各区县也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和补贴资金。
  2008年市政府与社会各界投资20多亿元提速设施农业发展,9条产业带、13个产业群、27个产业点基本形成,初步呈现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新格局。
  2009年,本市投资10亿元发展5万亩左右设施农业,同时推进“低收入村一户一棚万亩设施农业”等五项重点工程。
  本身资金不足的农民,再加上不愿过多地承担投资的风险,完全依靠农民建设施农业不现实。这个时候,政府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顾虑,刺激了农业的产业升级。
  原先看着眼馋的设施农业,触手可及。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9656-1.html

标签:农机 建设 进展 顺利 园区 蔬菜 江南 镇反 敦化

上一篇:农地也能变“活钱”
下一篇:武南镇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