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玉米收获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乡3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里青纱帐蓊郁绵延数公里。记者看到,这里的玉米秸秆粗壮,植株稠密,正在灌浆的玉米棒子穗大粒饱。
天天钻玉米地、脸晒得黧黑的示范片技术负责人孙本栋告诉记者,这里今年小麦平均亩产611.6公斤,在全国首创3万亩以上连片亩产超600公斤的高产纪录,看玉米现在的长势,很可能再获丰收,实现“一年两熟吨半粮”的目标。
随着这全国第一个3万亩连片高产创建示范片丰收在望,农业部高产创建活动也将以“整建制”的形式深入推进,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吨半粮”难,3万亩均衡丰产更难
“一年两熟吨半粮”有难度,不过,以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在科学家的试验田里小麦亩产800公斤,玉米亩产1400公斤也不是没有。比这更难的是在3万亩这样一个大面积上,涉及13个行政村、4680户农户的大范围内,同步实现“吨半粮”。
我国粮食大面积产量与区域试验产量的差距很大,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审定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品种,区试亩产分别比大面积产量高120公斤和160公斤,与实际产量的差距高达近1/3和1/4。
而对国家粮食安全来说,小面积试验田只是生物极限产量,大面积增产才是实实在在的农业产量。因此在高产创建中,比挖掘单产潜力更重要的,是将集成技术辐射到周边,带动大面积均衡丰产,这是高产创建的核心价值,也是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中反复强调“万亩”的意义所在。
三年来高产创建工作强劲推进,资金从1800万元到今年10亿元,覆盖地区从不到400个县到所有农业县。在此基础上,农业部提出了新的目标――整建制推进。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粮食增产的潜力在科技,开展高产创建是重要途径。要力争实现主要作物、优势区域高产创建全覆盖,实行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高产创建。”
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的内涵就是,以行政村、乡镇或县市的行政区域为实施范围,以行政部门的协作推进为动力,把万亩示范片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由片到面、由村到乡镇、由乡镇到县市,覆盖更大的范围,实现更高的产量。
“万亩示范片也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要探索由1万亩扩大到3~5万亩、由一个村扩大到整个乡镇,甚至是整县推进,实现更大范围的高产。下一步,应该把万亩示范片成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由片到面,向乡镇、县市整建制推广。”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强调。
整建制推进,能不能实现?从品种技术的增产潜力和一些地方的实践看,是有条件的,也是可能的。
首先,从国际国内差距看,我国粮食单产潜力仍然很大。据农业部统计,山东玉米亩产比贵州高80多公斤、比甘肃高120公斤,河南小麦比四川和湖北均高160多公斤。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单产水平相比,我国玉米平均亩产低180公斤,小麦低100公斤左右。
其次,近年来各地探索了一些整建制推进的经验,除了浚县王庄乡3万亩示范片以外,山东有52个乡镇整建制实现小麦亩产500公斤以上,湖北枣阳市杨当镇全镇15.17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505公斤。目前,黄淮海地区5省冬小麦、夏玉米两季产量超吨粮的有21个县市。
整建制推进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
为什么科学家试验田与大田产量差别这么大?大面积生产不就是把高产技术“复制”过来吗?和以往的万亩示范片相比,整建制推进的关键在哪里?记者在浚县的3万亩高产玉米地里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整建制推进的第一个关键点是技术和推广问题。增产离不开良种良法,但是15亩高产攻关田跟3万亩示范片种法肯定不一样,“小面积播种密度可以达到每亩5000株;大面积种植,密度太高容易倒伏,必须将技术措施与农民相结合。”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告诉记者。
技术手段不一样,技术“复制”更难,面积越大越难以推广。“科学家在试验田里水、肥、技术都是统一的,但是上万亩耕地涉及几千农户,要在推广的过程中保证技术不走样太难了。”鹤壁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文艺说。
以浚县为例,全县农技人员加起来只有五六十人,别说全县91万亩耕地,就这3万亩示范片都跑不过来。示范片技术负责人孙本栋同时也是浚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告诉记者,鹤壁市和浚县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一个技术传播体系,县市两级100名技术人员,带动100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再辐射10~20户农户。“有了这个体系,放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技术一级一级很快就下去了。”他又说:“这个体系还可以在纵向上加深,在横向里拉宽,面积再大也不怕。”
整建制推进的第二个关键是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是制约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以水为例,现在3万亩示范片最多7天就能浇上水,但是全县其他耕地基本上只能保证20天浇上水,有的还没有水浇条件。在关键时节,7天浇上水和20天浇上水使产量的差距明显。”孙本栋说。
浚县副县长刘文合给记者算了笔账,为此,这示范片里每50亩配一眼机井、配套铺设地埋管道10万平方米,每万亩开挖疏浚沟渠15公里,再加上井电配套工程、道路建设等投入,粗算3万亩共投入了资金七八千万。“浚县总共有91万亩耕地,除了一些丘陵土地,还有80多万亩耕地经过建设都能达到这3万亩示范片的产出能力,但是这需要大量资金。我们核算过,按照示范片标准,目前国家每年的涉农资金仅仅可以改造2万亩耕地,全县需要40年才能把耕地产出能力提高到示范片的水平。”
第三个关键是机制问题。“面积大到一定程度,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机制一定要改变。”李文艺认为。
从生产者层面上来讲,上千农户靠单打独斗不能满足统一生产的要求,鹤壁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与合作社,据介绍现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45家,50亩规模以上土地流转面积11万多亩,占耕地面积的8%左右。从管理者层面讲,整建制推进要求各个行政部门的通力协作,鹤壁市成立了各层级行政主管领导负责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农业、财政、发改、科技、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以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技术指导到户、措施服务到田的工作机制。
全面整村推进,加快整乡推进,探索整县推进
“下一步要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全面实行整村推进,重点加快整乡推进,有条件地方积极探索整县推进。”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告诉记者。
9月3日,农业部召开全国高产创建现场会,对下一步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是要开展大协作,推进标准化,探索新机制。
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覆盖范围更大,涉及部门更多,工作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开展大协作、大联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协作格局。农业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争取和引导财政、发展改革、综合开发、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统筹利用好各种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发挥好科研院校专家的技术优势,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约项目、合力推进。
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需要把万亩示范片形成的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高产的标准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上推广应用,重点是推进田间设施标准化、栽培模式化、服务规范化,在新的层次上提升生产力水平。各地要结合现有的规划和项目,大规模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组织专家深入研究,进一步配套组装分区域、分作物的集成技术模式。
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集成、项目资金的集约,还需要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构建整建制推进的长效机制。重点要推进三个“结合”:行政与技术结合,要着力构建政技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科研与推广结合,要以技术集成推广为载体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方面的资源,形成科技兴粮的合力;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结合,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