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到南宁周边的农村采访,看到农民不再像以往那样弯腰割稻、插秧种田的忙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正在赋予“农忙”新的内涵。
告别“三弯腰” 农机作用大
“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现在全部机械化了。你看看,我家的镰刀都有好几年不露面了。”上林县三里镇双罗村农民黄文波感慨万千。
今年62岁的黄文波,家里种了5亩多水稻,以往都靠他从早到晚收割,要花上五六天,然后是脱粒、翻晒,跟着晚稻又得插秧,十天半月下来人累得要散架。现在,他只需一个电话打给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就搞掂了所有事情。
李石玉原是村里的一名普通农民。去年7月,他和几位较早买了农机的村民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逐步配齐了插秧机、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和谷物烘干机等农用机械,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机一条龙服务。早稻收割以来,合作社的17台收割机一直忙碌不停,短短20天时间,合作社每台机械收割稻谷200多亩,除去燃油等费用,合作社每名成员净赚1万元。
“硗硗脚过农忙”,曾经是不少农民的梦想,现在成了现实。三里镇副镇长莫斌告诉记者,该镇有水田面积2.1万亩,过去每个收割季节全镇需要忙碌一个多月时间。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机拥有量的增多,今年夏收,全镇水稻收割仅用20天时间就全部完成。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7月,上林县农机局销售各类大、中、小农机1400多台。目前,全县拥有农机户近4万户,农机从业人员有8万多人,农业机械化让全县2/3的种粮农民受益。农机购置率的攀升,也有利于种粮大户规模化发展。
土地大流转 农民变“股民”
在自家地里上班,每月领到工资,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享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以及法定假日――这种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生活,现在被隆安县那桐镇那门村的农民真真切切地享受。
变化始于去年初,该村与以发展香蕉产业为主的金穗公司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全村把240公顷土地有偿提供给金穗公司进行香蕉标准化生产项目,公司在聘用民工时优先录用该村民工,参与项目基地建设与管理,让“泥腿子”离地不离乡,就地工人化。
土地流转,不仅使农民从千百年来的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就地就业挣工资,而且,土地经营权变成入股资本,农民成了“股民”,收益保底,能“坐”享盈利分红。
村民黄宇宗将自家20亩土地租给金穗公司,每年每亩租金收入就稳拿700元。他说:“前些年为了不让自家田地撂荒,我必须起早摸黑在地里干活。现在我将土地入股,一家四口一年四季都在公司的香蕉基地打工,每年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5万多元。”
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金穗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模式,通过提供用工保障、资源开发等方式,按照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经营权从那桐镇、丁当镇等周边乡镇的农民手中租赁过来,建设万亩现代香蕉园,使企业和农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每年安排农民工就业30多万人次。
土地流转使隆安县目前涌现出了金穗公司、凤翔公司、凤鸣公司、南华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农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各类农业示范基地260多个,辐射带动了该县农民20万余人走上致富路。
“农家乐”红火 生活大变样
8月天气炎热,但在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比天气还热的是“农家乐”经营。城里人此时纷纷前来呼吸乡村的新鲜空气,让村民们很是忙碌。
“每个周末都要接待好几批游客,农村的田园风光还是很受城里人欢迎的,我们的项目还可以再多开发几项。”村民韦儒君对记者说。坐在他家可以接待300多人的水上竹排餐厅里,四处望去,青山绿水绕村、龙眼压满枝头,美景如画,微风拂来,清甜的气息沁人心脾,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摘果、摘菜、烧烤、钓鱼、打气排球、看斗鸡、跳板鞋舞……下渌村的“农家乐”吸引了众多的都市观光客,遇上重大节假日和龙眼、砂糖橘的丰收季节,来这里游玩还得提前预约。客人们到此,村民自家养的鸡鸭鱼都成了抢手货,门前屋后的果园成了增收“摇钱树”。
红火的“农家乐”,还带动了产业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在横县陶圩镇下江坡,村民们利用倚山傍江的地理优势建设生态旅游山庄,去年底引来老板及企业投资600多万元,开发千亩梯田茶园,建立了“六堡茶”茶叶种植基地和茉莉花生产基地。目前,该坡又在筹建壮家土法织布展示馆、土法制茶工艺演示馆、土法榨油演示馆、土特产品购物街等。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正迎来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