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东辽县:修复蔬菜大棚371栋
2010-10-29   来源:互联网   

  设施农业让天津的种植户走出了“靠天吃饭”的模式,但棚内农作物生长过程对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气候条件依然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目前,天津90%以上的设施农业均采用不加温日光节能温室,遇到暴风、雨雪等灾害性天气时,更显脆弱。

  “通过多种手段,全面保障设施农业生产,成为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天津市气候中心主任黎贞发说。

  让科研成果见实效

  2007年年底,随着设施农业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天津市气象部门率先在西青、宝坻设施农业基地建立了设施农业气候监测预警综合业务服务系统。实现了自动监测、数据远程传输、温室小气候模拟、温室气象预报产品制作与发布、灾害预警一体化,并可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实时发布温室气象条件和决策服务信息。2008年12月20日至21日出现大雪天气,在市气象部门的提醒下,农户们不仅提前一天为大棚做足了保温准备,还及时清除顶部积雪,减少了损失。

  为进一步拓展设施农业气象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丰富服务产品,市气象部门专门成立设施农业气象技术研发中心,并相继开展了《日光温室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综合技术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技术综合应用与示范》《典型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和气候生产力评估》等多项研究课题,为保障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支撑。

  随着天津设施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全市在两年间就建成高标准种植业设施20.3万亩、69个现代畜牧业和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在西青、宝坻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市气象部门又随即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和静海5个设施农业面积较大的区县,建立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沿着“基地―示范户―农户”的服务链,在每一个示范基地都建立了实时无线传输多功能小气候自动采集监测系统和多个温(湿)度自动采集监测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区主要农业区县的典型设施农业小气候监测网,全面实现农业气象环境的实时监测、预报和预警。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强降雪过程中,市气象部门提前3天发布《设施农业气象专题服务》材料与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引起了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接到气象部门的预报后,我们立刻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采取防护措施,提醒农户在大棚迎风面盖草帘、棚内盖地膜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西青区蔬菜处高级农艺师陆子梅告诉记者。

  “软实力”展示硬功力

  2008年,由市气象局与通信公司联合推出的“农信通”首次在蓟县投入使用,用于第一时间接收和发布各类气象信息。作为气象信息的“二传手”,不论阴、晴、雨、雪,只要它一“喊”,全村老百姓都能听个清清楚楚,并有了充分时间采取防范。至2009年年底,“气象信息机”在以设施农业生产为主的村镇基本得到普及,为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打下基础。

  电子显示屏“深藏”丰富的气象信息。2009年9月,随着第一块“设施农业气象信息显示屏”在武清区月牙河设施农业示范区正式“上岗”后,另有11块同样的显示屏分别在各区、县设施农业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它们每天“工作”16个小时,滚动播出24小时天气预报,发布每日农业气象信息、当日各大蔬菜市场的蔬菜价格以及气象科普信息,如遇灾害性天气,24小时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农业气象信息网成为农民的又一好助手。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只需输入“天津设施农业气象信息网”几个字,一个专为设施农业农户开设的网站立刻呈现眼前。随着2009年9月该网站的正式启用,广大农户和农业科技人员可随时、全面地了解设施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气象信息与资料。同时,“日光温室夏季休闲期的管理”“典型蔬菜生长发育气象指标及管理措施”等气象与设施农业科普常识以及气象部门定期发布的设施农业气象条件评估产品不断更新,为设施农业安全生产、高效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设施农业成为当前天津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既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又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观天测雨的能力,就要更好地发挥气象部门的作用,全力以赴服务设施农业发展。”黎贞说。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9199-1.html

标签:农机 大棚 蔬菜 修复

上一篇:江苏棋盘供电所排查整治蔬菜大棚用电隐患
下一篇:欧瑞康与TEL:薄膜太阳能才能照亮农业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