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癯的面容,目光深邃而透着灵气。32载岁月,春华秋色。由他研制生产的“全方位深松犁”、“配套JM1065收割机对行玉米割台”和“半悬挂动力破茬少免耕精密播种多用机”等新型农机具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8项。4项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有12项分别获江苏农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他主持完成的由农业部农垦局下达的攻关项目“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课题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丰收杯三等奖;参加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持国家科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毯壮秧苗的栽植工艺规程及浅植机械研究”项目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他撰写的学术论文被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录用23篇,在由农业部农垦局主持的“农垦农机化战略研讨”课题中,有21篇论文被学术年会选用,均获优秀论文奖。1995年至2009年,他连续15年被江苏农垦和省、市农机部门评为技术革新能手和十佳创新能手。现在他不仅是江苏省农机学会农垦农机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而且还担任《中国农机化》杂志社理事。同时也是江苏垦区农机系统唯一的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一组组写满勤奋、智慧和汗水铸就的辉煌业绩的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他用勤劳的双手,研制出令人震惊、造福于民的新型农机具,为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增加收入添福音。它助万物以生长,为大地送阳光。在黄海农场的发展历史画卷上,留下了一串串动听的故事,一首首优美的诗韵。他,就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垦区二次创业先进个人――这位优秀共产党员、黄海农场农机中心主任、工程师何彦平,从一名普通的农机技术员起步,以坚强的毅力和超前的意识,32年如一日,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和农机科技推广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无私奉献给了他钟爱的农机事业,使黄海农场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黄海农场已拥有各种大中型拖拉机262台,小型拖拉机109台,大小型联合收割机193台,插秧机近百台,大中型农机具1070多台套,为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步伐,去年,又投入2800余万元,购入迪尔佳联1076大型收割机16台,70马力以上四轮拖拉机22台,洋马VP8D高速插秧机15台,农机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农业机收、机耕、机灌率均达100%。黄海农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管理标准化先进单位”。
在那寒气逼人的1月,他带着理想、创新、富民与繁荣的希望,盼着春的到来。1979年1月,就在这个休闲的季节,从盐城农垦农机校结业的何彦平,成了黄海农场农机战线上的一名技术员,并且一干就是32个春秋,从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干到现在的中年。32度风雨,32度春秋,他带领农机技术人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黄海农场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为农场节约了380多万元的农机具更新费用,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新篇章。
何彦平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开了发明研制之花,结出了丰硕成果。经过他细心地观察与思考,他针对农场及垦区农机化工作中缺门机具与难点,他主持攻关,先后开发研制发明了“24行少免耕播种机与3W-2000/1600型喷雾机”,该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可提高三麦、水稻产量10-30%,提高化肥利用率10-20%,减少作业成本10-20%,降低能耗10-20%。为全国垦区提供了先进经济适用的缺门机具,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基础上,他经过反复试验又发明了“2BZ-6中耕施肥播种多用机”。近日,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这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都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灵巧等优点,解决了目前农作物播种后没有合适的进行田间管理农具的问题。同时,何彦平还针对过去农场在对农作物施肥时,都是采用人工撒化肥的方法,存在着用工多,费用高、耗体力,进度慢,工续繁杂等缺点。他经过构想,历时一年多,研制出一种新型省工、省力、轻便的“高架自走式喷雾撒肥两用机”。获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该项发明技术利用科技传动原理,可播撒各种化肥,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彻底解决了水稻生产及其它作物的高效高质量喷雾与施肥的技术难题。
何彦平的创新之路,洒满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求索的脚印。经过实践,他提出了“以推广适用的农机新技术为前提,重点以引进、研制、生产大型农机具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型机械化的思路”,他的想法得到了场领导和全体技术人员的一致认同。从此,何彦平开始了艰苦的创新研制。30多年来,人们经常看到他在群众中、在田间地头、在农家与人交谈、忙碌着,就是在他患有严重胃病不得不到医院治疗时,还在病房内研究学术报告、修改技术论文、指导技术人员解决各种难题,甚至在他年近80岁的老父亲患病住院时,他还在父亲的病床边翻看资料,思考问题,以致多次因忘了通知护士给父亲换吊针而使医护人员十分不满。功夫不负有心人,以何彦平为骨干的科研组,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研制出了适合垦区内外广泛适用的“高、矮地隙中耕施肥多用机”,该机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彻底改变了农民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在田间地头的情景,改变了传统撒播、施肥、中耕等管理方法,在黄海大地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黄海农场大型农机具及配套技术的引进、研制、推广等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采用先进的免耕播种、节水灌溉、化肥深施、测土配方、农药喷洒、收割和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新型农机具,以其高效、节约和环保等特点,为此受到农户的欢迎,因此,他成为施惠于民的领跑者,促进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个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又产生了。何彦平经过细心观察、试验,率先发明了“随地仿形式多功能旋耕播种机”,经生产实际应用,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与此同时,他还研制发明出一种“高地隙拖拉机与中耕施肥多用机”,该机在操作、使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和改进。去年,何彦平,经过潜心研究,博取众长,大胆革新试验,研制出“反旋灭茬播种施肥多用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该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宜播种各种农作物和肥料。目前,该项专利技术已转化为生产力。今年,他研制生产的“双圆盘离心式撒肥机”。获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该机具为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水旱通用,双圆盘离心式撒肥机研制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32年来,经过10多次研制改进,何彦平独立研制成功了“框架式正反旋耕灭茬播种施肥多用机”,主要用于水稻、三麦等农作物种植,将灭茬、旋耕、播种、施肥等一次性完成,节省了劳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该项技术在200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苦、难是强者的磨砺石,成功永远垂青于不甘平庸、敢于面对困难的人。2007年以来,何彦平为了有效解决机械化生产中中耕培土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他带领技术人员深入高产示范田进行实地测算,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激光控制水田平整机”和“2B-6播种施肥中耕联合通用机”,开展了水稻直播等科研项目研究与试验。该机的研制成功,真正实现了稻麦生产从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施肥、喷药、收割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稻麦产业的发展。过去,黄海农场16万多亩水稻全部采用人工插秧,而人工插秧、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产量低,为了尽快解决这一突出矛盾,何彦平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了水稻插秧机,该机的成功研制,解决了长期以来人工插秧的难题,今年,黄海农场水稻机插秧面积4万多亩。
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已成为何彦平的人生支柱。在何彦平担任黄海农场农机中心主任后,他一直充当着技术领头人的主要角色。在他领导和技术指导下,黄海农场农机推广不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完成了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研究、生产开发30多项。其中“大型收割机用双轴流滚筒式复脱分离机构研制”等推广项目都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江苏垦区内外普及率最高的农机具;其它如“高地隙拖拉机研制”、“铁制水田轮研制”、机械化播种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精量播种机研制、插秧机引进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机技术普及应用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32年来,他在新型实用农机具研制开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职工增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黄海农场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科研之路不平坦,一路汗水一路歌。经过32个春秋的奋斗与发展,何彦平和他不变的是对农垦精神的孜孜传承。作为黄海农场农机中心的主管领导和学术带头人,何彦平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爱岗敬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何彦平搞农机推广工作的真实写照。何彦平,这位普通的基层干部,用32年,演绎了一个党员干部与百姓真爱的鱼水之情,这段情,黄海人将不断地珍惜。已过中年的何彦平,他的追求从未有所改变,成功之后又在谋求新的发展,何彦平正驾驭着农机推广研究这艘行业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新的搏击与耕耘正在等候着他……他正用自己的智慧绘就希望与美好的明天!